美文摘抄

叶炎:朱旺村的美丽传说

作者:文琴   发表于:
浏览:15次    字数:185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31篇,  月稿:0

  岁月匆匆去,倏然又惊秋。乘着秋风和凉意,沿着皖南川藏线,我自驾来到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境内的朱旺村。这是一个小众景点,知名度并不高。但是,有一个典故大家耳熟能详,“井水不犯河水”,就发源于此地。

  该村始建于隋末唐初,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传说这里曾是朱熹后裔繁衍生息的地方。古人云,吉地不可无水,居有水则灵也。也许是大自然的恩赐,也许是朱子老先生的照应,一条名叫朱溪河的小溪穿村而过,溪边有九井,还有十三座石桥。这里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四方通达,生活安逸,仿佛就是你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相传古时候,有王李两个大户人家迁入村中,依溪而建,门庭相依,邻里之间难免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村民们甚是反感。王李两家均将对方告之府衙。县令很精明,不是个糊涂官,他觉得生活琐事难分对错,一个巴掌拍不响,非一家之过。再说这是两个大户人家,闹了那么久这么凶,影响太恶劣,必须上手段,要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不问青红皂白,依法对两家都进行处罚,各打五十大板。

  王李两家闻之,皆告罪求饶。县令见其两家都有怯让歉意之心,目的已经达到,便开始进行调解。县令劝道,你们两家来村里定居已十年了,平时攀比吵闹很凶,而且言语粗鄙,一点礼仪都不讲,违背了圣人之教。本官念你们都已年过半百,而且都有退让的意思,这样吧,如果你们都能说出曾经帮衬过对方的事来,棍杖伺候就免了。

  二人听罢,争先恐后的说道,我李家曾经用良方中药救过王家子侄,我王家也曾救李家族人于匪患。说着说着,两家渐生悔意,都愿意原谅对方并接受处罚。

  县令笑道,罚什么罚,今儿就不罚你们了,五十大闷棍打下去,必将皮开肉绽,一来你们岁数大了,也吃不消,二来好了伤疤忘了疼,不一定长记性,不如你们在这朱溪河边凿口井,并立碑文把这事记载下来。

  二人说,好呀好呀,这是好事,绝对没问题!于是没过几日,一口井便凿成,井边立有碑文:“人与人的相处难免误会摩擦,遇事平淡处置,遇人以礼相让,井水不犯河水,不伤和气,不缺君子之量,其意自重,各为谨记。”

  村民们看在眼里,喜上心头,街坊邻里之间纷纷效仿,你们凿一口井,我们凿一口井,于是便在朱溪河边先后凿下大大小小九口井。每当雨季来临,朱溪河湍急而过,浑浊不堪,而井水却纹丝不动,清澈见底,正是“溪水中间流,九井绕溪边;井水遇河水,相安千百年;昔有两家人,千古佳话传。”“井水不犯河水”所蕴含的“两水”文化,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谦逊礼让、宽厚仁德,也是法家“定分止争”精神的直观表达。

  如今,朱旺人继承了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不断挖掘“井水不犯河水”法治内涵,探索出“耐心听取稳人心,巡街探访察人心,理清思路知人心,说清是非顺人心,因势利导会人心,借古喻今安人心,公平公正聚人心”的“两水”调解工作法,摸索出与纠纷受理、纠纷调查、纠纷调解、纠纷化解相对应的望、闻、问、切四步“两水”调解工作流程,强调“各守其分、分清是非、互谅互让、和谐友善、共治共享”的理念。他们将法治文化与旅游景观无缝衔接,使法治文化宣传融入到人文景观游览之中,让游客在休闲游玩的惬意之中潜移默化接受法律知识的熏陶;朱旺人还引用“朱子家训”教育后人要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逐步形成以调解委员会为根基,百姓说事点为茎干,村级网格员、义警、法治家庭户、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等多方力量参与的纠纷调解体系。随着朱旺村法治宣传教育持续推进,法治思维逐步深入民心,以村级主导,公众参与,人民至上的基层依法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为此,朱旺村这些年声名鹊起,在山外没少露脸,先后斩获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民主法制示范村”和“十大美丽乡村”等殊荣。

  我的老家桐城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和礼让与“井水不犯河水”的相安无争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经纬天下,精深博大。毋庸置疑,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吾辈定当倍加珍惜,借鉴传承,也将会发扬光大。

  一条河,一口井,一个美丽的传说。漫步在朱溪河畔青石街上,置身于朱旺这个皖南山区的小村庄,我在想,人这一生,其实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可有可无,可去可留,取舍之间,便是人生;无病无灾,无忧无虑,平淡之中,便是幸福。

  莫道人间多烦事,知足便是清闲时,保持一个快乐健康的心态,拥有一份晏然自若的心情,平和处事,真心待人,换位思考,珍惜缘分,人生便会豁然开朗,天天过的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