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军队的行列中,有一支肩负救死扶伤神圣使命的保障队伍,他(她)们既是冲锋陷阵的战斗员,又是维护广大官兵生命的“白衣天使”,巩固部队战斗力的“保护神”,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光荣的军旅医务人员。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她)为了胜利,为了战友,舍生忘死,无所畏惧,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穿梭于硝烟弥漫的战场,争分夺秒包扎轻伤员,奋不顾身抢运重伤员。在极其险恶的战争环境和无比简陋的野战条件下,日以继夜地抢救伤病员,帮助他们与死神搏斗,满腔热忱、想方设法做好伤病员的治疗、护理和生活保障工作,力争使他们早日康复、重返战场、继续战斗。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的绝大多数医务人员,虽然他(她)们的文化程度相对偏低,专业培训也极其有限,但硬是在战火中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和延长战友的生命,在救死扶伤中不断摸索、学习和提高医疗技能,通过自学和实践,一步步成长为医疗骨干、医学专家和医务精英,挑起了军队战地医院的大梁。和平时期军队的医务工作人员,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为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为保障和巩固部队的战斗力,为圆满完成军队肩负的伟大使命和各项重大任务,同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文展示的就是我的老部队——原北京军区24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70师及其前身部队:新四军老8团、5支队、2师5旅,华东野战军7纵队20师、25军74师,志愿军24军74师部分卓越的医务人员。
红军早期医疗事业的开拓者侯政
侯政,又名侯友成,1910年出生,湖北阳新人。1929年,侯政参加红军后,任红3军团野战医院看护长、第1师卫生队医生、军团总卫生部看护队队长。1933年春入红军军医学校学习,1934年毕业后任红24师卫生部部长、红8军团卫生部部长兼政委。
长征途中,侯政任高级干部休养连连长。休养连是一个特殊的连队,休养连人员中,年长的有建党、建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年龄都在50岁以上,如58岁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徐特立,52岁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内务部部长谢觉哉,50岁的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董必武。也有年幼的,如分给江西省委组织部部长蔡畅带领的12岁红军小战士樱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因腹部受伤未愈,长征一开始就成了休养连的成员。也有不少红军师以上高级干部,如军委第2纵队参谋长张宗逊、军委干部团政委宋任穷等。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在长征中因病也都在休养连待过。休养连有60多名伤病员需要担架抬着走,还有30多副药担要挑,这都要雇请民夫,全连超过300人。长长的队伍,目标大,行动慢,但是战斗力不强,需要战斗连队保护。这支创造人间奇迹的队伍,却为长征胜利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侯政的组织带领下,休养连绝大部分同志都胜利到达了陕北。
1935年5月,侯政等率干部休养连行进到贵州境内时,忽遇一营敌人从山冈上斜插过来。许多民夫见状撂了挑子,四散奔逃,此时,红军主力部队已经走远,而负责休养连安全的军委警卫营却还没有上来,缺乏战斗力的休养连被暴露在一个十分开阔的地带上。邓颖超不顾自己身体有病,从担架上跳了起来,告诉大家要镇定。命令道:“不管是谁的警卫员,都听侯连长指挥,集中阻击敌人。”连长侯政立即带着30多名警卫员散开迎敌。李坚真带着几个人护送老同志和伤病员转移,坚持到警卫营大队人马赶到。
1936年3月12日,时任红2军团18团政委的余秋里率领部队截击敌人时,左臂2次中弹。因红军每天都要打仗和行军,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治疗,加上无医无药,更不用说动手术了,以致余秋里的整条臂膀发黑萎缩,伤口上爬满了白蛆。1936年9月,红2方面军到达甘肃境内,余秋里伤势越来越重,左手5指已经肿胀坏死,如不及时手术治疗,感染化脓就会危及生命。经贺龙、任弼时批准,时任红2方面军卫生部长的侯政亲自为余秋里实施手术,当时正好打了一个胜仗,缴获了一批医疗器械、消毒棉和纱布。手术时,侯政用缴来的镇痛剂给余秋里注射,刮掉他臂上的腐肉,用一把自制的小锯锯断其坏骨。侯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2个多小时的手术,获得成功,3个星期后,伤口愈合。从此,余秋里成为了红军著名的独臂将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侯政先后任八路军120师军医处处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医政科科长,新四军6支队2总队政治委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独立4团政治委员,新四军2师5旅政治部主任,2师社会部部长,江汉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侯政先后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参谋,中共旅大地委社会部部长,东北军区军工部驻大连办事处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武汉市公安总局副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侯政历任国家卫生部办公厅主任兼人事司司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厅厅长、法纪检查厅厅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离休后享受部长级待遇。
从卫生兵到主管全军卫生工作的总后副部长张祥
张祥,湖北黄安人,1919年1月出生在大别山区一个贫苦家庭。在他小时母亲就不幸去世,跟着父亲含辛茹苦地生活。11岁参加红军后当了医护员。部队四处游击,战斗频繁,缺医少药,他和卫生队的战友们跟随部队辗转于黄安、黄陂、麻城、罗山、光山等地,与敌军在丛林中周旋,攀悬崖走峭壁转移和细心救治伤员,使一批批伤病员伤愈后重返前线战斗。
在频繁的战场救护中,张祥时时处处向身边的医官和老看护请教,日积月累医疗技术提高很快,后来又被送到师卫生学校进修,系统学习临床医学、外科创伤、内科诊治、药学实验、检验等多门功课。他边学习边实践,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医疗救治水平,尤以战时创伤处理技术见长。抗日战争时期,张祥先后任新四军团卫生队队长,新四军军部直属休养所所长,新四军师后方医院副院长,救治了大批新四军伤员和根据地群众。
解放战争时期,张祥先后任新四军医院管理局局长,华中军区卫生部处长,新四军暨山东军区第1野战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华东野战军第1野战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华东军区第2总医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济南战役后,张祥参与接管山东卫生厅,任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淮海战役打响后,大批重伤员送到济南救治,都是开颅截肢的大手术。当时省立医院的医生护士都不愿意出来工作,一是怕国民党反攻倒算,二是想看共产党这些“土包子”的笑话,不愿上手术台。张祥就亲自上手术台,手术做得干净利索,并果断地指挥所有的救治工作,把济南省立医院的医生护士都看傻眼了,就问:“张院长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张祥回答:“我那个学校你们可能没有听说过,叫草房医科大学。”“怎么没有听说过啊?这个学校在哪里?”“不远,就在安徽。我说的草房大学就是新四军的军医进修班。”从张祥的身上,他们看到了共产党干部的平易近人,对伤员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精益求精,手术的干净利索,深表敬重和佩服。
上海解放后,张祥参与接管上海市卫生局,兼任上海第6人民医院院长,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医院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并负责接管整顿南京国民党的中央医院(即后来的南京军区总医院)。这期间,张祥任华东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华东军区医院院长、党委书记。
当时的南京中央医院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医院,有不少国民党授予将校军衔的专家教授,要管理好这些知识分子,有很大压力,但张祥坚决服从命令,他从现有人员的思想工作做起,了解医院的技术力量,整顿完善和制订新的规章制度,招募新的医务人员,解决专家医护人员的住房生活问题,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原国民党时期的专家教授给予正确处理……
1960年至1975年,张祥先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下命令调张祥到总后卫生部任职,讲到总后是“文革”时期的重灾区,卫生部是重灾区里的重灾区。当时总后勤部张宗逊部长和王平政委找张祥谈话,指出“调你来卫生部是要你带队整顿卫生系统和军医大学,只有上面搞好了,下面的医院才能搞好”。王平政委还说:“现在派你去整顿,你就是包青天,就是消防队。”张祥在很好完成总后领导交给的整顿任务的同时,还发现培育了第一军医大学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三九集团。
张祥1975年至1979年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1979年至1982年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1982年12月至1985年3月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是第12届中央候补委员,第7届全国政协常委。
张祥从普通卫生兵到总后勤部副部长,几乎一生都在从事军队医疗卫生工作。他勤勤恳恳,几乎跑遍了全军所有的医疗教研单位和军队医院,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冲破封锁线送医送药的卫生部长朱直光
朱直光,又名朱钟旻,1915年出生,湖北阳新人。1932年,朱直光参加红军后,进入红军医院学习,毕业后历任卫生员、医助、医务员、师卫生队队长、军区卫生部材料股股长、疗养所所长,坚持了南方3年游击战争。
1935年,朱直光任师卫生队队长时,一次红军在与白军砍杀中,有30多名战士负伤,伤势严重急需治疗。师首长让他带几名卫生员把伤员转移到九宫山找个隐蔽地方疗伤。接受任务后,朱直光在九宫山半山腰处山崖边找到一个能容纳好几十人的大山洞,便将伤员们安置在山洞中养伤。大雪纷飞的时候,敌人开始封锁搜山,使他们陷入饥寒交迫中,粮食供应不上。为了省下粮食给伤员们吃,朱直光自己每天偷偷吃茅草根。不久山洞四周可以吃的树叶、野果都被弄来吃光了,他便决定自己冒险下山去寻找食物。2天后,正当大家十分担心、准备下山打探的时候,朱直光牵着一头牛回来了。原来下山后,他在一位老乡帮助下,从土豪家里“偷”了这头牛。于是大家把牛推下山崖弄死,靠仅有的牛肉帮助大家在洞中熬过冬天,伤愈后胜利归队。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直光先后任新四军4支队8团卫生队队长,2师6旅兼津浦路西军分区卫生部部长,2师独立旅卫生部部长,2师兼淮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由于日军封锁,新四军后方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械严重不足。1942年秋,2师5旅横跨日军严密封锁的津浦铁路南段进军淮南路西,长途跋涉,昼伏夜行,疲劳饥饿,部队中流行痢疾、虐疾等传染病,特别是虐疾患病率高达90%。朱直光闻讯后,怀揣一瓶300粒奎宁丸,步行20多里羊肠小路送达5旅旅部,解决了燃眉之急。
1943年6月间,朱直光亲自到上海偷运地下党购买的药品。为了能顺利通过日军检查,他带着一班准备投奔新四军的抗日青年扮成送葬队伍,把药品藏在棺材里,经过日军关卡日军要开棺检查时,朱直光上前一边对日军说棺中的人是得瘟疫病死的,一边动手开棺,吓得日军连忙捂着鼻子叫他们快滚,于是把药品顺利运回了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直光先后任华中军区第6后方医院院长,华东军区第10后方医院院长,华东军区前方卫生部医务主任,华东军区卫生部医务主任。新中国成立后,朱直光先后任9兵团卫生部部长,志愿军9兵团卫生部部长,志愿军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华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福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离休后享受副兵团级待遇。
15岁入伍的红军医院看护员李清海
李清海,1917年出生,安徽金寨人。1932年年仅15岁的李清海参加了红军,先后担任红军医院看护员、调剂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清海参加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主要有商城长竹园、苏仙石、两河口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李清海先后任新四军4支队9团卫生队卫生员,4支队8团司药、军医,5支队司令部军医,2师5旅15团卫生队副队长,路东分区独立4团卫生队队长,2师6旅17团卫生队队长,2师卫生部1分所所长。先后参加了淮南路南段游击破袭战、保卫淮南抗日根据地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李清海任华东野战军13纵队39师卫生处处长。参加了莱芜、兖州、涟水、潍县、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福州、厦门等重大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清海先后任31军后勤部卫生处处长,华东第11陆军医院院长,解放军第117医院院长,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离休后享受副军职待遇。
大连医学院创办人王雨田
王雨田,曾用名王雷、黄农、王布君,1914年出生,河南遂平人。1929年,王雨田考入河南大学医科班,在校内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北平首先爆发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日的怒火迅速燃遍全国。开封市大、中学生也纷纷投入这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斗争。王雨田被推选为开封市学联主席,他率领学生队伍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高呼抗日口号,与学生代表们一起组织万余名学生,在冰天雪地上坚持3昼夜卧轨斗争,要求赴南京请愿,抗击日寇。
王雨田大学毕业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推荐到北平协和医学院细菌系研究生班。1937年,王雨田从协和医学院回到河南,面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他毅然约上好友霍丁等,千里步行到延安参加革命。王雨田开始在安吴堡训练班,后受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委托,随白求恩一起到延安,被分配在中央卫生部医政科工作。
西安事变后,王雨田满怀激情地申请到前线接受战火的考验,刚好组织上派军委后方卫生部部长吉洛(姬鹏飞)到新四军任职,吉洛也选中了王雨田。就这样,王雨田于1938年11月初随同吉洛以及罗炳辉夫妇等离开延安,月底到达安徽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被分配到小河口医院当医师。在艰苦的环境中,王雨田得到了锻炼,接受了考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2月,王雨田被任命为新四军3支队军医处主任。年底,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主力开始向江北转移,王雨田带领一支13人组成的卫生队历尽艰险,渡过长江,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数日之后被任命为新四军5支队卫生部部长,在罗炳辉司令员的领导下,为5支队的医疗卫生工作做出了贡献。皖南事变后,重整新四军。王雨田被任命为新四军7师卫生部长。他和爱人张惠新乔装绕道上海,通过熟人关系,动员一批医务人员陆续参加新四军。
1943年3月,日军对新四军7师驻地进行大扫荡。当时王雨田因结核病正在无为县大陈家词堂疗养,爱人已怀孕6个月,不能随军行动,组织上决定让其转移到山区隐蔽。不久,王雨田在日寇搜山时被捕,关押无为县城。狱中王雨田机智多谋,隐瞒身份,并且巧妙地和组织上取得联系,几个月后,通过组织营救出狱,回到7师司令部。
1944年2月,王雨田调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长,他曾和奥地利泌尿科专家罗森特一起工作,相处十分友好。当时山东军区政委罗荣桓患尿血病,在医疗器械和药品奇缺的情况下,他们一起精心为其治疗。罗政委认为王雨田忠诚积极,有真才实学,对他非常信任。1945年8月,王雨田随罗荣桓等到东北,任辽东军区卫生部长。1946年任大连卫生局长,白手起家创办了旅大地区第一所高等医学院——关东医学院(今大连医学院),为党培养并输送了一批高级卫生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工作需要,王雨田从事外交工作。他先后担任外交部礼宾司、社会主义国家司、亚非司司长,驻民主德国大使馆政务参赞,驻苏丹、肯尼亚、刚果和联邦德国等国大使(副部长级),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党和国家的外交事业。
驰骋疆场的纵队卫生部长沙序凯
沙序凯,1919年出生,浙江温州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沙序凯历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军医,新四军2师卫生部直属卫生所军医,新四军2师兼淮南军区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卫生科科长,淮南军区西分区卫生部2分所所长,新四军2师4旅卫生部医务主任,淮南路东专员公署卫生科科长,新四军2师卫生部医政科科长,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卫生部医政科科长,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5旅卫生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沙序凯历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卫生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25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沙序凯历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防疫处处长、计划室主任,总后勤部卫生部计划处副处长,军事医学科学院第5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国防部第53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第13研究院副院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离休后享受正军职待遇。
孟良崮战役中解放军前线手术队长冯光
冯光,女,曾用名冯银河,1924年出生,浙江舟山人。1938年,冯光参加新四军后,在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第8队(女生队)接受军政训练。1939年6月,随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等100余名干部横渡长江,到达安徽省庐江县敌后抗日前线,之后在新四军第5支队战地服务团工作,1940年3月调任5支队政治部民运科民运干事。她不畏艰难,深入敌后,发动、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同时,还深入到友军阵地,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做友军共同抗日的工作。之后,冯光参加江北指挥部军医处卫生干部训练班学习,毕业后从事部队的医务工作,先后担任军医、医疗所长等职。
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与反扫荡中,她奋战在第一线,救治了大量的伤病员。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她随军接管了江苏江阴市仁慈医院。同年10月,她受组织派遣,参加了对起义部队汪伪南京警卫3师的整编工作,并任独立一军卫生部休养所所长。1946年3月独立一军建制撤消,冯光调任华中军区后方医院第5医疗队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冯光在华东野战军第1野战医院先后任医疗队长、医务主任,在第10野战医院任副院长,为救治伤病员转战于华东各战场。在泗州攻坚战和宿迁战役中,担负了大批伤病员的救治和转移工作。1947年5月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整编74师的战斗中,冯光负责组建前线手术队,担任手术队长,率领全体医护人员,经过7天8夜的连续奋战,及时完成了3000多名伤病员的战场手术和转运任务。
淮海战役中,冯光任华东野战军第1重伤医院医务主任,负责重伤员的救治工作。在围歼国民党黄伯韬兵团时,医院每天都要收治几百个伤员,最多时每天收治700至800个伤员,工作非常繁忙,手术量骤增。冯光和医护人员在战场上日以继夜地为伤员做手术,有时甚至在敌机侦察及扫射轰炸、生命有危险的时候也不间断。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第1重伤医院共收治了7700多名重伤员。
渡江战役中,冯光和第1重伤医院随华东野战军第7兵团横渡长江,担负并完成了部队解放浙江的医疗任务。进军解放福建后,冯光先后任闽侯军分区卫生处医务主任、第10兵团兼福州军区卫生部医政科长等职。为了肃清福建沿海岛屿上的蒋军与土匪,冯光率领军区卫生部医疗队随军赴福安、霞浦沿海一带剿匪。
1954年12月,冯光转业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改为上海医科大学),从事医学教育、科研和医院管理工作,担任基础医学部党总支书记兼基础医学部副主任。她一面工作,一面选修基础医学课程。后任中共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冯光在上海第一医学院任职的30余年中,不但培养了成千上万名医务人员,建设起了近20个先进的医学研究机构,还为上海市医疗保健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起,冯光又兼任卫生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副秘书长,负责组织和审核《全书》的编写工作,并亲自参与编辑出版了近百册医学百科全书。
战火硝烟中的模范军医李坡、孙惠夫妇
李坡,湖北武汉人,1916年出生,1938年参加新四军。从1940年底起,李坡历任新四军军医处医务员、副科长,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2大队医务主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医处副科长,新四军2师卫生部医政科科长,2师5旅兼路西军分区卫生部部长。
新四军2师主力北上山东,于1947年改编为华东野战军一部,李坡参加了著名的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之后,任华东第2纵队卫生部副部长、部长,苏北兵团卫生部副部长、部长,苏南军区卫生部部长。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坡奉命入朝作战,任志愿军9兵团卫生部副部长。李坡参加了第2次战役和第5次战役以及1951年的阵地防御作战,亲历了无数次惨烈的战斗,在战场上冒着敌人的炮火,奋不顾身地冲到前沿阵地,及时地救护伤员。
从朝鲜回国后,李坡先后就读于第二军医大学、协和医学院,后历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生产部部长,南京军区后勤第16分部部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孙惠,女,1919年出生,江苏溧阳人。孙惠的舅公是金坛社头张村的著名乡绅陈湘甫。1934年,孙惠的父亲去世,15岁的孙惠跟随母亲回到社头外婆家定居。1938年夏,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进入苏南敌后,开创了茅山抗日根据地。孙惠外婆家是新四军堡垒户,陈毅经常在她家开会,孙惠母亲给他们放哨。1938年11月孙惠在溧阳参加新四军第1支队,随后赴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教导总队学习。期间,孙惠与军部战地服务团的张茜(后为陈毅夫人)曾同为8队战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在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文化组的徐韧(在皖南事变中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也是孙惠的亲密战友。徐韧的爱人任光是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音乐家、作曲家。
1940年,教导总队转赴苏北,途经宣城、广德、郎溪等地,冲过一道道日军的封锁线,到达淮南新四军部队后,孙惠被分配到罗炳辉部——新四军第5支队,并东进盱眙半塔、古城和黄花塘地区,满怀激情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部重建,5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5旅,孙惠历任5旅文化教员、宣传干事、医政股长等职。
1943年,孙惠与时任2师5旅卫生部部长的李坡,在共同战斗中相识相爱,经首长介绍和组织批准,他们结为夫妇。从此,孙惠与丈夫李坡如影随形,并肩战斗。先后参加了著名的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随李坡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苏北兵团、苏南军区任职。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丈夫李坡奉命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入朝作战,孙惠找到上级组织,毅然决然要求入朝参战。领导说:“你有3个小孩,要人照顾啊,你们两个都上前线,孩子怎么办?”孙惠说:“家里有我母亲呢,孩子留给他们照顾。我和李坡一起上前线,一是相互有个照顾,更重要的是,我也是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治疗伤病员,我可是强手。”
在孙惠的一再要求之下,李坡和孙惠夫妻俩都得到批准,孙惠将3个年幼的孩子(其中大的6岁,最小的刚满周岁)交给自己的母亲,整装待发。孙惠被任命为9兵团直属医疗队队长,赴抗美援朝前线,
参加了第2次战役和5次战役以及1951年的阵地防御作战,冒着敌人的炮火,组织医务人员奋不顾身地冲在前沿阵地,及时地救护伤员。
在东线的长津湖之战,志愿军9兵团将士用血肉之躯对抗美帝国主义的钢铁烈焰,“冰雕连”事迹震惊世界。孙惠亲历了无数次惨烈的战斗,有时一天下来就要向后方转移2000多名伤病员,有时在一个山谷中躺着同时送来急需抢救的伤员就达千人以上。孙惠和她的医疗队战友们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抢救战士们的生命,细心照顾伤病员,处理、包扎、做手术,给重伤员喂饭、喂水。
从朝鲜回国后,孙惠就读于中国协和医学院。1955年毕业后,任南京军区八一医院医务部主任。1958年转业地方工作,任南京医学院医疗系主任兼江苏省工人医院副院长,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
致力全军卫生预防工作的吴涛泉
吴涛泉,曾用名吴道泉,祖籍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1926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巢县柘皋镇,1939年4月参加新四军,194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时期,吴涛泉历任新四军军部特务营战士,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勤务员、司号员、卫生员,新四军第2师6旅第17团卫生员、司药,第2师卫生学校学员,第2师6旅第17团医务员、第5旅第15团医务员,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5旅第15团医务员。参加了池河镇、占鸡岗、刘府、周家岗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吴涛泉历任华中军区第2师第5旅第15团、华中野战军第11纵第33支队、华中野战军第7师第5旅第15团、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第20师第60团医务员,济南市军管会军代表,上海市军管会军代表。参加了天长、苏中七战七捷、淮阴涟水、宿北、南麻临朐、莱芜、孟良崮、莱阳、潍县、淄川、兖州、淮海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吴涛泉历任华东军区第3野战医院干事、医疗队副队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14陆军医院第1医疗队队长。1953年3月入第1军医大学(长春)学习,1959年7月毕业后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5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共军事医学科学院5所党委委员。国防部53研究院筹建组副组长,总后勤部“三防”队队长,全军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办公室主任,全国防治钩端螺旋体病办公室主任。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越战争。
在革命战争中,吴涛泉先后3次负伤,被评为伤残军人,多次荣立战功。曾荣获解放奖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离职休养后,享受副军职待遇。
获人民英雄奖章的卫生营营长昂士友
昂士友,曾用名昂仕洁,1924年出生,安徽巢县人。1939年,15岁昂士友参加了巢县抗日游击大队,先后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战士、班长,新四军2师6旅18团3营8连青年干事、青年队队长。由于当时部队医务人员少,组织上动员昂士友改行做医务工作,他服从组织需要,从零开始,在战火中逐步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之后历任新四军2师5旅、华东野战军7纵队20师、25军74师医助、军医、医保股副股长。1952年随部队入朝参战,任志愿军24军74师卫生营营长。
1960年,昂士友任66军74师卫生科科长,1964年任66军74师后勤部副部长。1968年之后历任天津医学院革委会副主任、天津市二轻局革委会副主任、24军70师副参谋长。
战争年代,昂士友多次立功受奖,先后被华东野战军7纵20师评为“模范医务工作者”,山东兵团给予记三等功,25军给予记一等功,华东野战军授予他“一级人民英雄”奖章等。
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卫生部长张立平
张立平,1933年出生,山东威海人。1947年入伍,曾在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20师60团任卫生员、军医。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多次荣立功受奖。1960年第7军医大学毕业后,先后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疗处助理员、副处长、处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部长(正军职)、教授。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张立平1994年4月离休后,任中国老年学会副会长兼老年医学会会长,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协会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社社长等职。曾任第28届、第29届国际军事医学委员会委员,首次代表中国政府出席第29届国际军事医学大会。2001年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授予“全国医院管理终身贡献奖”。
北京小汤山抗击“非典”医院院长张雁灵
张雁灵,1952年1月出生,河北迁西人,1970年12月入伍,1978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荣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 。
张雁灵历任北京军区24军70师208团卫生队军医,解放军107医院医务处助理员,解放军266医院内科医生、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北京军区联勤第8分部卫生处处长,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副部长、部长。2000年任白求恩军医学院院长,2003年2月入国防大学进修深造。2003年4月29日被中央军委紧急任命为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2003年7月后继续在国防大学深造,2004年1月任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2005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2006年8月任第二军医大学校长,2008年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正军职),2012年12月,当选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2003年4月29日,临危受命的张雁灵接到被中央军委紧急任命为小汤山“非典”医院院长的命令后,来不及与家人、亲友告别,直接从国防大学赶赴抗击非典的第一线,组织带领汇集有从事呼吸、传染病专业的博士后、博士51人,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110多人的军队医疗系统精兵强将千余人,圆满完成抗击非典、救护人民的重任。
在这座临时搭建起来的医院,集中收治了680名确诊“非典”病人,约占全国“非典”患者总数的七分之一,除8人死亡外,其余均康复出院,而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以上这些优秀的医务专家,是我们部队一代又一代医务人员的杰出代表,他(她)们前赴后继、满腔热忱、竭尽所能、救死扶伤、巩固战力、功勋卓著,在军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值得我们永远崇敬、学习和宣传。我们要以他(她)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职尽责,砥砺奋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