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区山高林密,层峦叠嶂,沟壑纵横,连绵起伏。大别山深处的岳西县更是山高岭大,风景秀丽。这里曾经是红色根据地,如今是全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自然资源输出地,是养生胜地,同时,还是养蚕胜地。
在大山深处岳西县五河镇河南村,有一位八二年出生的小伙子,名叫何序松,年轻有为,憨厚老实。由于家境较为贫寒,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创业。一开始,跟着父亲后面种茶兴茶采茶卖茶。2012年以后,又跟随岳父做茶叶生意,并开始学习做蚕茧买卖生意。
慢慢地,收入提高了,生活也改善了。聪明睿智的何序松,很快发现一个秘密,他觉得做蚕茧生意比兴种农作物赚钱。于是,于2017年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取什么名字呢?他思考多天,心想,自己姓“何”,现在白手起家,要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要勇于奋斗、勇于创业、勇于创新,就叫“何勇生态家庭农场”吧。于是,何勇生态家庭农场,专门做起了蚕茧生意。
收蚕茧、卖蚕茧,“贩买贩卖”有一定收入,但只能赚到一些辛苦钱。要想发家致富,非得自己种桑看蚕。2019年,他在老家租地开始种桑叶。从平整土地、购买桑苗、请人栽植到兴种除草,等等一系列工作,一丝不苟。3月份栽植的桑苗,就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了。当年9月份,第一批蚕宝宝就出生了。
一开始养蚕,因为技术不高,条件简陋,不顺利。小蚕都是共育共室,从三龄开始就要开始分匾匀座。每张蚕种三龄时要分成10个匾,四龄时要分成16个匾到18个匾,到五龄就要分成30个匾,面积要达到30平方米。因为分得匀就长得快。刚开始,何序松没掌握这些技术,没有及时分匾,一些蚕因拥挤、透气较差导致患上“僵病”“脓病”而死亡,造成许多损失。
何序松意识到“蚕室不够用”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到了2020年,何序松就开始谋划新建养蚕室,于是,经过一番辛苦,1000平方米的蚕室很快就完工了。
从2017年开始养蚕到如今,何序松每年均要养蚕5批,从5月份开始,到10月份结束,极为辛苦,特别是炎炎夏日,更是熬更守夜,看护着蚕宝宝,因为蚕宝宝很娇嫩,凉了容易得病,热了也会得病,要掌握好蚕室的适当温度,要及时消毒,要防病治病。同时,蚕到大眠时,更是辛苦,要不分日夜地及时上架,让它们安心结茧吐丝。
现在,你到何序松家附近一看,漫山遍野的一片片绿油油的桑树,像绿色海洋一样,从山的这边向山的那边伸延。满山满趟的新绿迎着春风,鲜嫩翠绿的桑枝在微风里摇曳。几只蜂蜜穿过桑树林,在花丛中采着花蜜,从这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又从另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嗡嗡的闹着。大片大片的桑树伫立山坡,播散和炫耀着养眼的绿,许多枝头满是桑椹,有的青绿,有的淡红,有的墨红,令人目不睱接。
我陶醉与留连在这绿芜朗朗的桑园里,吮吸着带有湿润泥土的芬芳。这就是何序松一家圆梦的绿色生态基地,也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说起养蚕,何序松颇有感慨。他满腹心酸地告诉我,养蚕是件很艰辛的事情,不仅熬更守夜,起早贪黑,风险也大。稍有不慎,蚕就会感染瘟疫,整个死亡。他说,他坚持养蚕已经十余年了,失败过,气馁过,但克服困难终于坚持下来了,现在应该说是成功了。
何序松,他不仅勤奋、努力,更坚持学习钻研,潜心学习养蚕技术和方法。他善于从失败的教训中寻找原因,从成功的经验中总结技巧。
我在参观了桑园和蚕室后,多次与何序松交流,大约知道了一些养蚕的秘密。
自然界的许多事情都有相似之处,蚕的生命只有三十多天,要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和蚕蛾五个阶段,好比人的一生要经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个阶段一样。蚕从出生到再次变成蚕卵,停留在这个世上的时间实在是很短。在这短短的三十多天里,是何序松辛
苦劳累的三十多天。而且,他是一年养蚕5批,一批接着一批,中间也没有休息时间。
从孵化蚕卵开始,就开始操心。初春的天气还较冷,而孵化蚕卵是要十几度的恒温,偏高或偏低,蚕卵就孵化不出蚕蚁。这既是辛苦事,也是技术活。何序松通过学习和实践,对这一块把握得很好,每年每次蚕卵孵化成功率都很高,现在从没失过手了。
蚕卵破壳而出的时候正是桑树出芽长叶的时候,它不早不晚,等了整整一个冬天。桑树发了芽,就需要营养。这时,何序松就要给桑树施肥。给桑树施肥,不是简单活,是技术活,施什么肥很有讲究。最理想的是农家肥,它富含桑叶生长需要的“磷肥”“钾肥”“碳肥”等微量元素。于是,一担担“农家肥”,从山脚挑到山腰、山顶,一棵棵打宕、施肥。汗水滴撒在山坡、滴撒在山岗、滴撒在桑树林里……但辛苦换来的是一颗颗桑树生长茁壮,一片片大而厚实的桑叶,绿油油的,喜坏了蚕宝宝,更乐坏了何序松。
蚕的一生经历五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模样。一开始,蚕卵是黑的,偏圆形,一粒粒比芝麻还小,在阴凉处可以存放整整一个冬天,保持自己的形状不变。蚕蚁也是黑色的,像蚂蚁,喂了几天后,它就要脱皮,一脱皮,就变白了。变白后的蚕还要脱几次皮,每脱一次皮,就变一个样子。第一次脱皮的蚕,就是二龄幼蚕,相当于增加了一岁,当蚕脱第四次皮的时候,就变成了五龄蚕,五龄蚕再吃几天桑叶就变成了熟蚕,熟蚕开始吐丝结茧,这个过程又需要经历两到三天。何序松介绍说,蚕的每次变化很快、很可爱,他说,一只蚕最终可以吐出1000米至1200米长的蚕丝呢!就是这蚕丝给他带来快乐、带来财富,带给他发家致富。
小蚕生长发育很快。每次何序松都要养三到五张蚕卵的蚕。养得多了,要经常给蚕们扩座分室,让蚕在一个适当的环境和空间生长,不能拥挤了,否则长不好,甚至会生病。分室时,一般来说,就是把个头大小一样的蚕放到一起,分开喂养。蚕也和人一样,体质不同,长得就不一般齐。同时出生的蚕,有的一长起来就体格健壮,摸起来硬硬朗朗,冰冰凉凉,把桑叶吃得噌噌响,抓到手上就能感觉到它在使劲挣扎;有的就细细瘦瘦,摸上去绵塌塌、稀溜溜,还挑肥拣瘦不好好吃桑叶;有的像侏儒,怎么喂都长不大;有的就知道往外爬,人家都在吃桑叶,它偏要探出头来看外面的世界。分室工作时间紧,因为蚕的生命期不长,在需要分室时就不能迟缓,否则就影响蚕的生长。这个时候,何序松和家人只有没日没夜地分检分室。分室后,又要及时给蚕宝宝补充桑叶,所以又要抓紧时间上山摘叶。五龄的蚕,经过6至8天,食桑开始渐减,体色由青白转为腊黄,即到蚕停止食桑后,蚕们的胸部就变得透明,头颅高高抬起,频频摆动寻找结茧的地方,这时,又要及时把那些准备吐丝的蚕与还在吃食的蚕分开。这些工作既繁琐又细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所以,在养蚕的季节,何序松及其家人,想不到睡一个安稳觉、吃不好一顿完整的饭。
养蚕最麻烦的事是给蚕们喂食。蚕只吃桑叶,别的都不吃,水也不喝。何序松在喂桑叶前,都要用山泉水洗干净桑叶。蚕乃“天虫”,人们认为它是“天使”。所以,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酷爱纯净、干净,患有“洁癖”。桑叶如有污迹,吃了就会生病,甚至死亡,故何序松每次喂食前,都要用干净的山泉水洗净桑叶,而且要等桑叶晾干后才能喂食。蚕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怕露水,吃了露水后,蚕会拉肚子,严重的就会死亡。因此,何序松每次喂桑叶,都不嫌麻烦,一片片地洗净,一片片地晾干。何序松还坚持按照科学的喂蚕方法来喂养。每天喂桑叶的次数最少4次,时间分别是上午7点,中午11点,下午4点和晚上10点,不要让蚕过饥也不能过饱。他按照这个时间表来按时喂桑,丝毫不差。
何序松告诉我,给蚁蚕换桑叶是最麻烦的。它那么小,手抓不得,它们趴在桑叶梗上或残存的叶片上看不见,一不留神就会被夹裹在它们吃剩下的叶片中一同丢进垃圾桶里。况且蚁蚕太小,只在桑叶上啃出斑斑驳驳的小洞,桑叶就干得差不多了。为了避免小蚁蚕被丢弃而受损失,何序松想了一个办法,拔一根鹅毛或鸡毛,用尾端最柔软的毛做成刷子,一丝不苟地把它们刷落到新鲜桑叶上。这样既避免了蚕蚁的损失,又大大加快了换桑叶的速度。等到长大些,换桑叶就简单多了、也快多了。何序松说,吐丝前的蚕最好玩,又白又胖,摸一摸软绵绵的。这个时候的蚕宝宝吃起桑叶来很快。它们上下摆动着脑袋,一上一下,桑叶上那个窟窿就扩大一圈。侧耳倾听,蚕食声沙沙作响,真像冬天的雪粒落在树丛中。那是一种音乐,听起来真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啊!
何序松每年都养蚕五批,这种辛苦每年都要轮回经历五次。何序松说,他相信,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你对它好,它一定知道对你好,你有付出,它就一定会有回报。他每年五批的蚕茧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这是他精心呵护和照料蚕宝宝勤劳发狠而应该得到的丰厚回报。
养蚕为何序松及其许多家庭增添了无数财富,我国历史上还谱写了“丝绸之路”的壮丽篇章,架起了中外友谊的桥梁。这小小蚕儿,为什么能创造这些奇迹?我觉得,这完全在于养蚕的人那种历尽艰辛、不厌其烦、努力发狠、细致务实等等精神所成就。何序松是其中一员,是大山之中最优秀的一位养蚕人。
何序松,性格内向,不喜言语,略显腼腆,但真诚实在,务实肯干。他没有耀眼夺目的光环,没有什么虚空衔头的名片,但确确实实是实干家,实在人。他一直埋头在自己家乡五河镇河南村的大山里,默默种茶种桑,做茶养蚕,默默地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我坚信,凭何序松这种踏实肯干的精神,他的事业定会越来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