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邢红霞|太行泉城识百泉

作者:邢红霞   发表于:
浏览:60次    字数:338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有个叫真的文友说,来邢台看泉吧!咕嘟咕嘟,水自地下涌出,感觉美妙着呢,而且……。而且什么,他没说,我也没问。

  我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看泉,还得去济南。上次去看趵突泉,已是三十年前了。

  那年,临近师范毕业,我们来自同一县域的八个同学在一所小学实习,适值学校安排假期旅游。我们一众来到泉城济南,看到了在小学课本上学到的“趵突泉”的真容:簇簇水流自源涌出,在半空炸裂,如珍珠,似碎玉,像片雪。那是我对泉最初的认识。

  心里不以为然,还是想着去看看。毕竟,光阴的无情,足以让一切发生改变,包括自然。

  在我简单的人生经历中,那个与我居住地毗邻的城市是我家先生的家乡,更是名人辈出,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

  忽然,就特别想去那片土地上走一走,不以探亲的名义,而是以采风者的身份。

  一

  随处可见的城市Logo——外围是一个方正的“井”字,中心由相依的三滴水组合成灵动的泉眼造型。这种醒目标识,人未及走进,便觉一股水汽迎面扑来,整个人被润湿的气息所裹胁了。

  百泉群域在邢台市区东南。我好奇地找寻着想象着咕嘟咕嘟泉水涌动的场面,可一大片水域,奇静无比。哪里有泉的踪迹呢?更别说趵突泉的气势了。我不免有些许的失望。“那边是狗头泉,这周边有大大小小几十眼呢!”讲解员看出我眼中的疑惑,“最近水位上涨,泉眼也如待字闺中的小姐,只不过她们的闺房在水晶宫。”“这儿,这儿,那边,好几个呢!”“哦,这样啊。”我只能在讲解员的描述中,想象这些隐入水中的泉的神秘:它们从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分娩而出,雀跃着,欢笑着,喧哗着,各奔东西,像失散的兄弟,但又像被骨血牵引,瞬时又拥为一团,就像风,吹过你,吹过他,然后彼此紧紧相拥。

  银沙泉的出现,还是让我事隔三十年之后亲眼目睹了印象中昔日之胜景,即使程度有别。突突突,突突突,一阵紧似一阵,听似慌里慌张,实则四平八稳,透而亮的水中有细白的沙子尾随而出。水不停息,沙也不停息。他们仿佛约定了永远,永远。

  华庄泉,当看到这个名字时,我穷尽想象那激流飞扬的场面,甚至我竟想自作主张把它改成“华桩泉”了。它静默在七里河开元桥东侧北岸已经多年,只不过多年前的它,瘦弱、干瘪。如今,泉水从三个雕塑龙首口中喷涌而出,形成一道水柱,朱红飞檐翘角的亭子为它遮风挡雨。七里河是邢台的母亲河。泉水几乎乎都无一例外扑到它的怀中。

  水汽鱼儿似的涌入鼻中,我贪婪地呼吸着润湿的空气,燥燥的嗓子竟有喝到百花茶的滋润。

  这数眼泉形成的丰沛湖水就展现在眼前。风动,水漾,轻轻拍打着无须围堰的湖沿。水波随意地撩动着水湖边的柳,水心的草。从远处看,整个湖面似鸳鸯两翼。岸边以太行黑石垒叠成随意的山势造型,闲适,轻奢,似一支低调的曲子。

  这里以百泉为核心,打造成了休闲公园。名字很文艺:百泉鸳水,这四字被高举在一副阔大的石质门楣上,有帝王气象。

  凡景皆有出处。一定是的。有根才有魂,而体现时代精神的魂一定来自厚重悠远的根。

  《山海经》云,出襄国城南,泉有百孔,故名百泉。上下两泓,中有纶径如鸳鸯背,两泓如鸳鸯翼,又名鸳水……。更有明末清初诗人李京留诗,泉涌碧沙沆济深,净明润物作甘霖。……从来疏凿归沟洫,泽被邢襄自古今。这些从古籍中走来的文句被镌刻在公园门口的景观石上。

  百泉,历史之悠远,内涵之深厚,实非我初之想象。

  二

  说泉,绕不过邢襄大地上的另一组水系-一达活泉。

  与百泉一样,达活也是一组泉域。而且,就年龄来说,比百泉更沧桑,堪称百泉之祖。它的出现可追溯至公元330年,后赵石勒于邢台定都时,它已存在。明清时,“达活龙湫”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龙湫”可见水之浩渺。清朝李京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这一胜景:潭开五亩玻璃镜,林绕千山翡翠屏。日丽杏桃花散锦,风吹杨柳絮为萍。想想都觉美:水面平静如镜,远山苍翠,绿树如屏。艳阳曛人,桃红杏白,花儿似锦,浮萍飞空。典籍中能觅其身影:“邢西山水百脉千流,散而成河,离城三十里伏而不见。非雨集,河常涸也。至城西北五里,涌出水一潭,深不可测,蚊潜焉,曰达活泉。”

  那次,我慕名来到达活泉时,那泓碧泉正撒着欢儿,涌至空中,嘭然散开,如珠,似玉,类银。积水成潭,被一圈高高的墙体围拢,接受众人的目光的洗礼,虔诚的膜拜。而今,距此不远,几条龙形雕塑的口中正吐出根根水柱,抛撒空中,映出七彩光辉。距此旁侧,一棵千年古槐正以沧桑之态与我们对视,植物中的“活化石”——水杉,不卑不亢,正以青春之躯与时光和解。

  柳溪泉,只是这名字就把人醉了呢!有溪,有柳的,有了“折柳相送”的意境。在邢台学院的雕花石围里,我们见到了它,沸腾似珠,气泡散碎,脱离水面,发出惊喜般的爆裂声。石子铺底,水波潋滟,还有几尾金鱼在游动呢。抬眼,果真柳影婆娑。查找资料,更是让我肃然起敬。明代《顺德府志》记载,柳溪泉以及衍生出的胜景始建于北宋咸平年间,时任邢州刺史——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后代柳开沿泉流两岸广植柳树,修建柳溪亭,经历代修建完善,成“清水鱼跃,风飘花香”之景,又因交通便利,成迎友送客之所。至民国时,“柳溪春涨”被列为邢台古八景之一。

  百泉也好,达活也罢,都是“多”之义。如此,邢台的先民们便是在泉水的滋润下一代又一代走到了今天。

  也未必。因为,复涌——这个词时时被念叨着。长约二十年的断流,有客观,也有人为。好在,百泉复涌了。

  百泉复涌,让太行泉城平添一抹秀美和灵动。太行泉城真的是“太行泉城”啊!

  三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莫不是,这些泉水也在报恩?

  说起来,邢台于我是有恩的。有生活在邢襄大地上被受封邢侯的靖渊公,才会有今天的我。开疆拓土,恩莫大焉;当嫁年龄,老天垂青,赐予我邢籍人氏。他用泥土样的朴实包容我,太行石般的坚毅呵护我,给我前半生以泉水般温润的生活;我喜欢写作,写作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内心自由感迷人至极。多年前,我发表在省刊的第一篇作品,素材就来自邢台英谈,而且就在社址位于邢台市的《散文百家》。口罩期间,身体被禁锢笼中,但思想可以自由驰骋。我的一篇篇作品乘着电子邮件飞进邢台市宣传部、文广旅局等单位主办的“我看牛城 百善骈臻”征文邮箱,才有了后来我与采风团各位老师的会面。由此,我是来报恩的。拳拳之心,无以为报,只能呈上这些拙劣的文字。

  有泉居此,水润邢襄。数千年来,英雄豪杰、功勋巨匠似泉水般从时光深处汩汩涌出,成为史册上一个个至今仍闪耀光辉的名字

  郭守敬,这个因他而红了一座山的人物,恰似泉水浇灌沃土,为邢襄大地广植新绿。郭守敬的学生、太史院后世继承人齐履谦在《知太史院事郭公形状》中,将郭守敬一生的功绩总结为:一曰水利之学,二曰历数之学,三曰仪象制度之学。如此排序,郭守敬在兴修水利造福桑梓上的贡献显而易见。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细想,这又何尝不与家乡的山水有关呢?元时,邢州城北有潦水、达活泉、野狐泉三泉汇成的河流。多年战乱,河道年久失修,以至于河水漫流,泥沙淤塞。水涨之时,大水横流,淹没百姓庄稼房屋。治水,迫在眉睫。这重任就自然落到小有名气年方二十一岁的郭守敬肩上。他亲赴现场,观测地形地貌,遍访民情,多方勘验,设计治理规划。他划定三河水道,钉立水平桩,测算河堤尺度,核算工时,并亲率四百民工,开挖河道,堆筑河堤,修建石桥。仅用时40天,就使三条河流乖乖就位。坊间盛赞“襄国至今传异事,门前鸳水亦曾西。”其后,郭守敬的才俊之名誉满邢州,他的水事之功也被落墨于竹简之上。

  郭守敬不仅治理家乡水患,元大都的水系建设也浸透了他的智慧和心血。元大都建成后,水源引流遇到难题,他的老师刘秉忠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了进献过“治水六策”方案的他。

  郭守敬接手大都水利工程,始玉泉引水,宣告失败,又对大都周边进行详细考察,决定以白浮泉为源头,修建白浮堰导入瓮山泊,再汇入积水潭,与南来的河道相接。这项工程的成果——新运河——通惠河,惠及京师达800年之久。

  治水患,修水利。从百泉喷涌之地走出的郭守敬以泉水之盛,润泽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邢襄多泉,多泉则多水。如今,水涌百穴,甘露争溢,胜景重现,实乃邢襄儿女之幸事。如果说趵突泉有雄健的阳刚之美,那么百泉即温润的阴柔之美。我这邢襄的嫡女,半生识得百泉水,恨晚。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