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的心情一直沉浸在兴奋与喜悦之中,引起这种兴奋与喜悦心情的缘由是因为今年的元宵节,我在傣家村寨过了一个与往年完全不一样的元宵节。2月24日那一天,我有幸参加了由攀枝花市创评室和仁和区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本土历史文化挖掘与文学创作采风活动。
车上,市创评室主任普老师和我们说:先锋村采风是一项倾力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工作。普老师说要通过采访、采风、挖掘与写作把先锋村树立起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富裕实验区的典型,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听了普老师一番话语,我感到热血沸腾,兴奋不已。另外还使我高兴的事情是,今天我们去的灰窝组还是一个傣家村寨。
说起傣族,对我来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还在读书时,就读过张曼玲写那部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小说把傣族村寨描写的是那么美好,还有那美丽的“小朴少”。记得我工作那一年,单位几位小伙子从报纸上看到云南西双版纳一家农场要招工,还曾经相邀准备到哪里去。最终因种种原因没能成行,大家为此还感到很遗憾。没想到,近在咫尺的太平乡也有个傣家村寨,怎么不使我心驰神往呢。
车子驶出高速出口。向外望去,一眼看见的是天空湛蓝,辽阔无边,没有一片牵挂的白云飘在空中。天空下是连绵起伏的山野,沟壑纵横,一些树木长出了绿色的枝芽,一些枯黄的树叶还没有落下来。远远的看去,山野就像一幅深秋的山水画。
普老师说前面就是灰窝组了。果然不远处有一位老者向我们招手。
老者名叫杨光德,原灰窝组组长。今天我们就是来他们家里过大年。老先生家的两个院子相连的,前边的院子里已经摆上了十几张大圆桌,各种蒸菜、凉菜大盘大盘地码在桌上。正在忙着备菜。我们被引到另一个院子。
饭前杨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灰窝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故事。他们这里百分之七十是傣族。大约是一百五六十年前从云南景东过来的。按照傣家人的习俗,从初一到大年十五,家家轮流请客,户户都要到场。说起这些老先生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
党支部书记何先明又对全村的情况向我们做了介绍。这里人们都是外出打工,这些年他们才开始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目前,芒果种植面积有5000多亩。2022年,开始试种滇红花,当年36户农户试种滇红花40亩,植户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由于试种效果不错,2023年新增自主种植滇红花农户71户,种植规模扩大至100多亩。
午餐十分丰盛。有干吧牛肉,清炖羊肉,香肠,还有新鲜绿色的蔬菜。特别是那具有傣家风味的米酒,引起作家们的格外青睐。大家一边吃一边听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畅谈。
午饭后,大家随着何书记向着滇红花种植基地方向走去。放眼望去,半山腰以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葱绿的景色。大片大片的芒果树,从半山腰一直绿到山沟底部。此时正值午时,二月的攀枝花阳光明媚,阳光下灰窝不灰,视野区内,给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田里的滇红花正值花期,那橙红的花蕊从花苞中探出头来,向四面扩张,形成一个圆球状,彰显着无尽的生命活力。无数朵滇红花在层层绿叶扶持下绽放出自己的靓丽风景。
何书记说:滇红花属红花科,浑身是宝,有安神、补血、祛斑、养颜和缓解痛经等功效。他们下一步将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发挥滇红花价值优势,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说起这些,何书记的话语中无不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坐在车上,我闭目休息,一天过往情景犹如一部有声的电影在我的脑海里回放。在我似睡非睡之中,我仿佛看到了万亩滇红花计划项目工程在先锋人勤奋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实现。在那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大山深处的早已经连成一片的滇红花。我想山间的那朵朵红花,带来的不仅是先锋村人的新希望,更是壮大乡村产业,实现自我“造血”,蓄积乡村振兴的澎湃后劲。大片火红的滇红花,既是丰收的希望,也为乡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相信先锋人会将红花产业由“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让朵朵红花映红群众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