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趣事

王有龙:赶乡场

作者:毛新萍   发表于:
浏览:42次    字数:225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2篇,  月稿:52

  “五天五天赶一场,不赶凯口赶平浪。”小时候最喜欢最盼望的日子莫过于赶乡场了。

  一到赶场的日子,饭碗一撂下,咱就心急火燎地攥着尚有母亲体温的五分硬币,直奔场坝供销社墙拐角黎氏老太的葵花摊前,神气地用两指捏着硬币朝前一递,兴奋递喊道:“黎奶,来杯葵花。”老黎奶利索地将硬币接过,小心地放进胸前洗得发白的布兜,然后颤巍巍地用发黄的瓷杯舀起一杯葵花,令人生厌地抹平杯口,才倒进我早已撑开的咔叽布荷包里。葵花到手,转过身迎着人流,我一粒一粒嗑瓜子,竭力让瓜子皮在下唇沿着腮帮挂成一条串环,满街游走,生怕别人不知道我在过节,我在嗑瓜子。

  最让我欣喜的是赶集时帮母亲卖菜。每当看见赶场前夜母亲割来一篮菜在沟边清洗时,我就开始数着手指头盼天亮。天一亮,母亲拎菜,我左手提小凳子,右手拿称,跟着母亲到凯口场坝下街占了一块“风水宝地”,摆上菜篮,用清水将菜淋过一遍后,我故作焦急地说:“哎呀,妈,今天早上你忘记割牛草了,趁太阳还没来,你赶紧去割,菜我来卖,好不?”“你这孩子!嗐,好,好,你来卖,我去割草,别把钱弄丢了啊!”母亲好气又好笑,也有点不放心,因为活忙不得不走。母亲一走,我就成了菜市上最小的货郎。买菜的人都喜欢往我这靠,既好奇,也盼着占点便宜。所以我的菜卖得最快,收工最早,也令人沮丧地留下了一次提称把头毫提成二毫,三斤黄瓜称出十斤分量的笑话,幸好发现及时,躲过了向母亲汇报收入时惹来责骂的风险。

  民国时期,爷爷是个乡贤,家里藏书满架,十八岁就当了凯旋乡的乡长。解放后因成分问题家产被分光,藏书被毁,八岁的父亲姊妹三人随祖母由场坝迁居到新场坝的两间茅屋,那段时间生活特别拮据,父亲读到三年级就不得不辍学回家帮祖母干活。熬到我出生进学校后总是念叨:“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每到赶场天,我总往卖小人书的书摊边挤。看到“四大名著”、隋唐演义、少林寺、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小人书,心里满是焦渴,一边打量摊贩的脸色,一边小心地翻着书页,恨不得“入手为安”。每当瞥到摊贩的脸色由晴转阴,赶忙停手,返身往人群一钻,逃之夭夭。回到家想起书中那些人物的姿态和动人的情节,都会翻来覆去睡不着。要是自己能拥有一本该多美啊。摸摸兜儿,空空如也,恼恨自己嘴馋多吃了几杯葵花。

  有一天,偶然听到隔壁的陆四奶说供销社在收蓝花根,刮白洗净晒干,1角钱1斤。咬咬牙,动员弟妹拿起锄头,怀揣3个硬邦邦的苞谷粑,瞒着父母上马鞍坡挖蓝花根去了。天擦黑,兄妹三人才吃力地背着三大包蓝花根踩着星光回到家,高兴的同时迎来父母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主要是拿走锄头,害他们担心了一天。接下来,兄妹三人除枝、洗泥、刮皮、晾晒,赶场的日子在忙碌中姗姗来迟。天没亮,我催促弟妹早早起来,一人背一包蓝花根到供销社物资收购部门口占位排队。一上称,收购员就喊:“一等蓝花根30斤,3块钱。”说完“啪”地把一张收据拍在桌上,示意我拿去财务窗口领钱。

  钱到手,对弟妹大呼一声:“走。”一口气跑到小人书书摊前,看到《西游记》那几本小人书还在,一把捞过来,豪气地说:“这几本我要了!”买完书,还剩两角钱,给弟妹各买一杯葵花,每人奖励五分钱,乐得弟妹直说:“跟着哥哥有奔头。”

  从那以后,马鞍坡就多了三个幼小的身影,不光挖蓝花根,收货人要的五倍子、螳螂果、猫猫蕨、金银花、马蜂头等山货一并进行收集、采摘,收入逐渐增多,我因此积累了“四大名著”“隋唐演义”杨家将和抗战题材的小人书,林林总总大约百来本。书看完了,翻倦了,跟弟妹将书中的内容侃了几个来回。寨子里的小伙伴和一些没书看的哥哥姐姐们看我们兄妹讲故事头头是道,纷纷投来艳羡的目光,我因此萌生了摆书摊有偿阅读的想法。

  赶场天一到,我麻利卷起一张母亲缝补多次不见原样的干净床单,招呼弟妹抬着书箱赶到供销社院坝一角,铺开床单,分门别类把小人书摆上,叮嘱弟妹看好书摊后扯着嗓子吆喝:“来,来,往这边看过来。看稀奇,看古怪,来看猪八戒谈恋爱,看我王家兄妹讲书牌。三英吕布齐在此,还有山伯祝英台……”人越聚越多,我趁机开讲隋唐十八条好汉,三国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却不讲故事情节,告知围观众人预知人物详情,掏两分钱看一本小人书,可以反复看,要看第二本,再掏两分钱。一时间人朝涌动,我收钱弟妹拿书忙个不停。遇到手拿两角绿票找不开时就劝人家多看几本,直至能找开或不用找钱为止。不识字的几个人凑五分钱递上来,我就绘声绘色地借助小人书讲给他们听。一时间,供销社院坝手拿小人书或蹲或站看书和听故事的人成了集市一景,咱成了繁荣集市文化“一哥”,被书摊老板暗暗记恨于心,却乐此不疲。

  十多年后,留传下来的小人书成了儿子、侄女、外甥童年的启蒙书籍,助他们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现在儿子没啥别的爱好,总喜欢买书,不管有没有时间看,只要是心仪的书籍,先弄到手,“入柜为安”,甚至将每个赶场天给他的1元钱攒下来,连同历年的压岁钱支付了结婚前在三亚拍婚纱照的费用。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电子商务步入了寻常百姓家,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裁缝店、牛马行、猪仔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除了年前那几场,乡场不再喧嚣。那个摆书摊看书的少年不在供销社院坝讲书了,他的战场移到三尺讲台,至今还在口沫横飞地跟孩子们讲读书成就梦想的故事。现在发丝斑白的他仍然每月坚持赶一次乡场,即便什么都不买,却要从场头走到场尾,四下看看,看沧海桑田的变化,寻找成长的痕迹,从家乡的变化中看到共和国由穷变富、由弱变强一路走来的坚实步伐。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毛新萍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