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吴文英:一个红色家族的光荣史

作者:浩泽   发表于:
浏览:182次    字数:361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渡江战役船工参与

  汪万海(1919-1999),安徽省怀宁县石牌人。他本是一个心灵手巧、技术精湛的篾匠。

  渡江战役打响之前,他积极为前线战士运送物资,提供后勤保障服务。那时候,部队中北方战士不谙水性,同时也缺乏船只,想要过江便成了难题。汪万海和哥哥想方设法用竹子做成40支竹排和20副担架送给了解放军。

  1949年,汪万海正值三十而立,他和妻子有四个儿女要抚养,生活困难,正常温饱都难以解决,可是为了支援前线,汪万海把自己家里的一头猪宰杀后,用扁担挑着步行几十公里把猪肉送到望江前线。

  王火松、王水松兄弟俩也是安徽省怀宁县石牌人。为了支援解放军渡江,王家兄弟献出了自家的一条大木船,战前为解放军频繁运送各种军需物质。同时组成了由王火松、王水松、汪万海等人的船工队,运送解放军过江。

  4月20日晚,渡江战役打响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千里江面,万船齐发,长江两岸,炮声隆隆,长江南岸,国民党军队的照明弹、探照灯照亮了黑漆漆的夜空,他们发射密集炮火,拦截长江北岸解放军渡江部队。子弹在耳边炸响,在身边呼啸而过,江面上炮弹纷飞,水柱冲天。

  哥哥王火松船头指挥,弟弟王水松船尾掌舵,汪万海等其他船工们奋力划桨。船工们驾着木船,顶住铺天盖地的巨浪,灵活地穿过炮弹袭击,奋勇渡江。正是有了无数这样英勇无畏、敢于牺牲船工们的参与,才有力保证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渡江战役结束后,汪万海、王火松、王水松等无数名参与渡江的船工收到了由陈毅签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这张光荣证是父辈的荣耀,同时也见证了军民同心共同抗敌的光辉历史。弹指一挥,七十四年过去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陈毅签发的渡江船工光荣证

  汪万海与王家兄弟冒着隆隆炮火,风雨同舟,历经生死考验,彼此结下了深厚兄弟情谊。这种凝聚着血与火的情谊延续到了他们的下一代。若干年后,汪、王两家结成秦晋之好,成为儿女亲家。汪万海的儿子汪泽江娶了王火松的女儿王桂娥为妻,红色故事在延续传承。

  抗美援朝抢救伤员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三年的抗美援朝开始了。

  1951年,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之间,战争打的如火如荼,志愿军部队急需医护人员。

  18岁的潘佐南,本是怀宁县石牌镇一家药房的学徒。他怀着满腔爱国情怀,积极报名参军,走上朝鲜战场,成为志愿军连队的一名卫生员。每天飞机就在头顶盘旋,不时落下炸弹,地面火炮在喷射。作为一名卫生员,伴随着战场上的硝烟,潘佐南匍匐在阵地与弹坑中抢救伤员。有一次他正在抢救伤员时,他自己不幸被弹片击中腿部受伤。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

  1957年,潘佐南退伍回到家乡安徽怀宁。同年,他娶了汪泽江的姐姐为妻。潘佐南退伍不褪色,他继续悬壶济世、为民造福,后来担任怀宁县龙泉医院院长。潘佐南的儿子潘尚洪和父亲一样穿上了军装,成为南京大桥的守桥军人,潘佐南的孙子潘峰,继承军人家庭的传统,同样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并且三代皆为中共党员,祖孙三代,从军入党,红色血脉,永远赓续。

  嘉奖令

  抗美援越建立军功

  汪泽江,1946年6月出生。由于从小听父亲汪万海讲述红色革命故事,耳濡目染熏陶下,参军报国的信念像种子一样在他的心田生根发芽。

  1964年12月28日,18岁的汪泽江,从戎报国,不负青春。汪泽江入伍后,因为视力好,有文化,头脑灵活,反应敏捷,部队首长安排他当仪器兵。汪泽江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炮三师九团五连先后任指挥仪班五测手和副班长。

  指挥仪是全连的心脏,测手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精准操作,一丝丝误差就会影响指挥仪计算的精度,从而影响火炮射击的精准度。火炮射击精准度不够高,就无法将敌人的飞机打落。由于高炮射程的限度,炮手必须看着美军轰炸机飞临头顶时,才能发炮,战士们的双眼凝视着敌机,也凝视着死亡。

  1966年2月,汪泽江任指挥仪班副班长,随部队出国到越南作战。让汪泽江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战斗,就是1966年“9.17”战斗。9月17日上午9时,美国空军出动轰炸机多方向低空隐蔽向我方阵地攻击。当敌机俯冲到三师九团五连防区2000米高度时,战士们以为自己的阵地要遭到攻击,准备开炮还击时,狡猾的敌机又改变方向,向三师九团八连阵地突袭,发射了火箭弹和两枚2000磅炸弹。八连阵地上瞬间火光冲天,弹片横飞。八连三位同志壮烈牺牲,20多位同志被炸伤。

  当敌机目标迂回靠近五连阵地的时候,指挥仪班根据雷达传输信号,很快捕捉到目标,平稳跟踪,测报出稳准的诸元,阵地八门火炮不断向敌机开火,迅速、精准、干脆、利落,将一架敌机打了下来。指挥仪班为此荣获集体三等功。9月17号入越高炮部队英勇作战,战绩辉煌,打出了军威,为国争光。击落敌机四架,击伤两架。

  1966年2月至10月,空军高炮部队在越南作战,短短的八个多月共作战97次,击落击伤敌机198架(有些战斗和代管部队一起获得的战绩),其中生俘美国飞行员33名,击伤58名。

  战争时是残酷的。1966年7月11日,一位怀宁籍同乡战友牺牲了。他是二炮手,年仅20岁。1966年9月17日,八连牺牲的潘发贵是与汪泽江同一批入伍的怀宁籍战友。汪泽江自己也受伤了,左耳被震聋了。

  汪泽江在部队先后获得连、营、团嘉奖各一次,荣立三等功一次。1966年获得越南民主共和国范文同总理签名授予汪泽江“独立、自由、幸福”嘉奖令。

  1966年11月回国后,各部队移防福州、漳州、连城。汪泽江分到了福州部队。1966年12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9年10月,汪泽江退伍后进入326地质队。汪泽江的职责由保家卫国,变成建设祖国,但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未曾改变。他退伍不褪色,工作中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兢兢业业、尽心尽职、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直到1996年12月光荣退休。

  安庆迎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慰问退役老兵汪泽江

  根雕奇石红色文化

  汪泽江,由于常年在地质队野外工作经历,他与各种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后的汪泽江过起了“退休捡石头,生活乐悠悠”的日子,特别痴迷于收集形态各异的石头。他的另一大爱好是制作根雕,他是独具慧眼的“寻根人”。寻根、挖根、修根、洗根、剥皮、烘干、涂漆……一件件根雕作品千姿百态、盘根错节,既抽象又实在;既拙朴又灵动,他将大自然的奇与人工的巧融为一体。他更将爱国情怀融入自己的根雕作品中,传承红色文化,讴歌美好时代。

  为了纪念父亲参与渡江战役,汪泽江与社区的其他老人一起制作了“渡江第一船”,根雕奇石作品。这件作品的船帆造型是由一整块风凌石构造而成石面上经线、纬线相接的纹路十分奇特,石面上有小窟窿,船体与船舱是根雕而成,整个作品形象生动。小学生们来参观时会问:“爷爷,这个‘渡江第一船'的船帆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窟窿?”汪泽江当起了讲解员:“因为解放军英勇作战,冒着枪林弹雨渡江,所以才有很多窟窿啊。”

  2019年,汪泽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量身打造了主题根雕作品。这件主题作品是十分形象的“70”数字,且木质圆润饱满、色泽明亮,巧夺天工。

  2021年,汪泽江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作了主题根雕作品。作品的整体轮廓为圆形,中国红底色,上面镶嵌的根雕艺术品是镰刀和铁锤,下面用竹木制作而成的“100”字样,相连的长方形底座上写着醒目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从2012年至今,汪泽江创作的根雕作品多达300件,内容多样,造型各异。一件件朽木在汪泽江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获得重生。

  安庆迎江区新河路街道地质社区“趣缘活动室”成了汪泽江根雕奇石作品展览室,活动室每天免费开放,汪泽江每天在这里工作。通过这个平台,汪泽江以“民间艺术、草根文化”为载体,利用根雕奇石,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他热心公益、服务社区,在活动室无数次接待各类观众来此参观,活动室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年,汪泽江被评为社区“最美志愿者。”

  汪泽江是安庆市有名的“国防老人”。退休后的20多年里,他在多所中小学担任校外辅导员,结合家族及自身经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汪泽江和妻子王桂娥,有一子一女,三代同堂,家庭幸福美满。他如今已是78岁的老人了,可依然精神矍铄,热心公益。“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汪泽江走进校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家族血脉赓续

  汪泽江三弟汪金林,四弟汪淼林,在他的鼓励支持下先后在1969年和1973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红色家族,从渡江战役到抗美援朝再到抗美援越,无论保家卫国、还是建设祖国,爱党爱国的情怀一脉相传。

  红色家族三代人,十一个党员,八个兵。

  汪家大姐夫:潘佐南本人党员、军人,儿子潘尚洪党员、军人,孙子潘峰党员、军人。

  汪泽江:本人党员、军人,儿子汪国红党员。

  汪泽林:本人党员。

  汪金林:本人党员、军人,妻子章学贤党员,女儿汪文婵:党员、军人,女婿高俊党员、军人。

  汪淼林:党员、军人。

  前辈流血牺牲,后辈永远缅怀。创业难守业更难,牢记前辈遗志,继承光荣传统,人民江山万代传。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历史故事

查看更多历史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