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王怀东:深圳有个竹子林

作者:宝福来   发表于:
浏览:96次    字数:286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竹子林是个地名,在深圳市深南大道北侧,华侨城与车公庙之间。坐地铁一号线到竹子林站下车,走B2出口便是。如果你打算到竹子林来看竹子,那一定会大失所望。本公司迁到竹子林深南大道旁的一栋写字楼里已经整整十七年了,我对周围的环境十分熟悉,从来就没见到过几根竹子。

  那这里为什么叫竹子林呢?据说这个地方本是荒山野岭。1982年,两万基建工程兵进驻深圳时一共有8个团的建制,其中5个团在此处安营扎寨,一夜之间冒出来一大片竹棚,像雨后春笋一样,从此便有了竹子林这个地名。

  早就听说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这件事,而且当年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与这支部队有关,著名的民营企业家任正非也曾是这个部队的一员。除了从报刊、网络上知晓一些故事外,置身于竹子林多年,我对这一片老军营却并无更多的了解。

  去年,看到几位战友手里有一张红色的卡片,上面印着“退役军人优待证”,好像时不时能派上点用场,想着什么时候也去办一张。前不久路过社区工作站,见门口有一牌子,上书“退役军人服务站”几个字,便探头进去问了一下。问明来意,社区负责此项工作的卢亚玲女士接待了我。此时她正与身边一位看上去浓眉大眼精神抖擞的壮汉商量着什么。卢亚玲见我打量着这位壮汉,便向我介绍说,“这位是香蜜湖街道退役军人红星志愿队赵队长。”他们在商量着端午节前组织志愿队队员,为需要帮助的家庭包一些粽子送去。他们大概已经商量妥了,顺口问我是不是愿意参加包粽子。我是不会包粽子的,想了想,既然受到邀请,去凑个热闹吧,遂满口答应下来。卢亚玲很忙,一会儿接电话,一会儿要应付前来咨询的人,完全停不下来的样子。不过她很麻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电脑上录入了我的信息,对我说,“你把有关证件备齐后拍照发给我吧”。简简单单,等着领那张红色的卡片。

  星期天上午参加包粽子活动,数了数大约有30个人。几乎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穿了一件红色的马甲,胸前印着“深圳市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背后印着两行字,上面是“深圳退役军人“,下面是”香蜜湖街道“。事先,我从卢亚玲手上领了一件红马甲,穿上还挺神气的。边包粽子边聊天,得知穿红马甲的有好几位住在竹子林,而且是当年的基建工程兵,都过了退休的年龄。他们说,战友里最后一批入伍的是1982年的兵,如今都到了退休的年龄。赵队长也住在竹子林,而且就住在我们公司所在写字楼的马路对面,竹盛花园。赵队长也当过兵,但不是基建工程兵,他爸爸是。赵队长名叫赵爱华。我们加了微信,我约他有空时聊一聊,想听听他口中的竹子林。

  再见面时,赵队长带了一本书给我,书名是《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这是一本光明日报出版社刚出版不久的新书,为的是纪念改革开放45周年以及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40周年。赵爱华是书中口述者之一,题目是《志愿父子兵!红星力量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文章前一页是整页的彩色照片插图,赵爱华父子两人身着红色志愿者马甲,英姿飒爽立正敬礼。

  赵爱华告诉我,他家住在竹盛花园北端的三栋高楼里。看得出,这三栋楼是后建的,比较新。花园里一排排八层高的居民楼现在仍有防盗网,显得年代久了。整齐排列的楼房围着一个操场,保持着军营的风格。赵爱华自称是部队大院子弟,说是在这里长大的孩子都是这样自称的。

  花园门口的一排房子挂着“深圳市建安集团”的牌子,赵爱华告诉我,这是当年基建工程兵802团。他爸爸1970年从陕西汉中入伍就在这个团。他爸爸参军后跟着这个团辗转湖北、东北参加过国家大型项目建设,直到1983年在深圳脱军装。

  从赵爱华给我的书中看到,基建工程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66年成立的一个兵种,是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而设立的。早在1979年底,一批2000多人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就到深圳参加了特区建设。1982年,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此时,深圳市委与基建工程兵总部反复商议研究,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陆续从湖北、陕西、贵州、辽宁等地以营、团为建制,抽调两万人到深圳参加建设。同时,深圳市为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干部、志愿兵安排了6000户的落户指标。当时的深圳一片荒芜,原本可以集体转业在内地省城的一些官兵感到委屈,不愿被抽调到如此荒凉的深圳特区来吃苦。当时深圳的户籍人口才两万多人,基建工程兵官兵和家属一到,人口翻了一倍多,政府的压力也很大。

  那个时代讲的是春天的故事。赵爱华的父亲跟随802团来到了深圳。赵爱华给我看了一张他小时候在天安门广场拍的照片。当时他五、六岁,妹妹还抱在妈妈手里,爸爸穿着六五式军装,笔直地站在妈妈身旁,“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他说,那时爸爸的部队还在辽宁锦州,妈妈带着他和妹妹从陕西汉中千里迢迢去部队探亲,爸爸到北京接他们。之后不久,爸爸就随部队来到深圳。赵爱华11岁那年,和妈妈、妹妹一起从老家迁居深圳。他记得,当时他读四年级,妹妹读一年级。

  在竹子林转一转,你便可以在楼前或路边的招牌上看到建业集团、鹏城集团、越众集团、金众集团、建安集团这些名称。这些公司的原身就是基建工程兵16团、19团、303团、304团和802团。集体转业时,这几个团改编为深圳市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和深圳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在深圳特区发展的风雨历程中,这些公司既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磨练。赵爱华说,当时他爸爸所在的802团就改编为机电设备安装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建安集团。他小时候跟随父母住在东山岭,那也是802团的一部分,离现在的深圳的最高楼平安大厦很近。

  谈到赵爱华的经历,他告诉我说,1994年,他读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放学路过福田区委,遇到征兵登记,他就报了名。回到家,父母很支持他,父亲要他到部队好好干。当时深圳特区报有一篇文章:《走,当兵去》报道过他。他参军在江苏无锡的皮定钧旅服役三年,期间入党,当班长,参加了安徽的抗洪抢险,受到过嘉奖。谈到这些当兵的往事,赵爱华满脸的自豪感。他退役回到深圳后,进了建安集团,一干就是二十年。说起生活,赵爱华说自己是幸运的,他在建安集团分到了房子,妻子也是竹子林部队大院子弟,如今儿子已经读大学了。他那些一起在大院长大的同学大多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分布在各行各业,现在都安居乐业了。赵爱华指着一排排老楼房说,他们的父辈有很多都是从农村来的,脱了军装后当了一辈子建筑工人。他们有房子住,生活安定,但是在深圳这个地方也不算富裕,拿不出什么存款。真正受益的是这些老兵们的第二代、第三代。

  自从深圳市各级成立了“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赵爱华就加入这项公益事业,在疫情期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非常辛苦。最近他又刚刚带领队员们完成了助力高考的任务。他如今身兼香蜜湖街道退役军人红星志愿服务队和应急救援队两个队长职务。他父亲赵志峰今年74岁,作为志愿服务队的一名队员,积极支持他的工作,成为了真正的父子兵。

  说起如今的竹子林,赵爱华和我都觉得缺少了竹子这个元素。竹子坚毅、挺拔、翠绿,苍劲,象征着一身军装、意气风发、军姿威严的军人。如果能在竹子林找一片地方,栽上两万颗竹子,纪念一下当年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在深圳奋斗的历史,何尝不是一处有意义的美景呢?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