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

村上的袁师傅

作者:乔中彬   发表于:
浏览:94次    字数:292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1篇,  月稿:0

  电脑桌边的书柜,已经跟随我几十年了。自从举家迁到广德城里后,因为房改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在城里搬了几次家,也舍弃了一些老式家具,但是,这件全用实木“野花老”(合欢花树)打做的书柜,我一直舍不得丢弃,不是它的做工多么精细,除了书架本身的作用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一个人,一个识字不多、形象思维特别优秀、即会木工又会屠工、能记住全村男女老小属相的人——袁师傅。

  袁师傅家住吴村的中心,村中桐河桥的东头,木工活是他家的祖传,他的父亲名字记不详细了,只知道村上的人们都喊他“袁桶匠”。袁师傅在家排行老二,哥哥小时候过继给了山那边桑榨村的胡姓家。袁师傅大名叫袁得宝,1937年出生,小时候父亲送他到私塾读书,没少挨先生的打,一本《三字经》学了两年,还认识不到100个字。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袁得明,参军入党退伍后,回村务农,五合大队核算撤销后,还被推举当了几年的村支书记,也会一些木工活,主要是小圆木(桶匠)。袁师傅爱人王莲芳能说会道,改革开放后,允许个体经营,于是就把住房靠路边的一间客房改做了小卖部。

  (一)

  1967年实行大队核算后,为了解决山区茶叶生产加工问题,大队两委决定建设机械化茶厂,电力电工请小三线厂解决,土建自力更生,主要匠人就是木工和瓦工,没有水工,没有图纸设计,没有专业团队,土法上马。于是,大队书记王学江同志想到了吴村的“木匠”袁得宝师傅。

  那时山区农村盖房,没有水泥和钢筋,不是砖混结构,无论是土墙还是砖墙,全靠木材,主要的工艺还是木工(俗称大木),柱、檩、梁、椽、门、窗等,尺寸的大小,以房子开间和进深为准(长度单位,开间是每间的宽度,进深是前墙到后墙的距离),个人住房木工的活,已不在袁师傅的话下。他不但能做房子,还能做得一手的好家具(小木,我的书柜就是他做的)。但是,要建设一个机械化的茶厂,其结构要求与个人住房差别就大了。袁师傅心里无底,不敢接活。但大队主意已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大队两委开会分析议定,全大队2000多人口当中的所有木匠,会做房子,又会打家具的木匠只有吴村的袁得宝师傅,瓦工问题好解决,砌墙技术要求不是很高,关键是木工。于是,王学江同志等大队领导多次到袁师傅家做他的思想工作,讲解分析建设机械化茶厂的重要意义,鼓励他,相信他,一定会做好这件造福五合人民的大事。袁师傅看着大队领导这么信任自己,面子上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接受了任务,但是,在内心却下定了决心:“非干成不可”!1970年代初,山区大队一级建造机械化茶厂在广德在杨滩在五合史无前例,这样一项造福五合人民的“重大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精益求精,他想,五合干大事,我要出大力,一定要把木工活做好。

  在做通了袁师傅的思想工作后,支部书记王学江到小三线的烽火厂协调了一部卡车(那时没有货车不准带人的规定),大队两委全班人马带着袁师傅和他的徒弟等人,考察了安徽省农垦系统十八团(祠山岗茶厂)和广德县茶厂的厂房结构。袁师傅用软尺丈量以后,硬是凭着超人的记忆,将茶厂的木质结构全部记了下来,回到五合后,他口述,大队文书一笔一笔记录,整体结构记录完以后,回到家中仔细琢磨与住房的区别,为了将茶厂的厂房一次性地建成,袁师傅与徒弟们利用小木块,先行建造了一个一米见方的小型模型,拿给大队领导初审,获得通过后,再按实际的尺寸,根据袁师傅提供的柱梁椽的多少,上山伐木下料,经过锯、刨、凿、榫卯结合等工序,1972年春茶采摘前,一座三幢相连锯齿形厂房在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在五合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小三线厂的大力支持下,在袁师傅师徒一班人的打磨下顺利建成。

  厂房建成后并未举行仪式,而是马不停蹄地安装电路和做茶的机械,直到通电开机的那天,才正式举行仪式,全大队能走得动的社员都来到茶厂观看。当王学江同志大声宣布“通电”!这一霎那,1000多平方米的茶厂内灯火通明,社员欢声雷动。试机开始,一台台茶机随着电闸一合,立即转动起来,人们兴奋不已,袁师傅站在厂房内,眼含激动的泪水,长叹一气,终于成功了。

  (二)

  袁师傅一手精湛的木工活,不管是大木做房子,还是小木打家具,在五合已经很有名气了。但是,木工的活儿,也不是常年都有的,没有木工活的时候,他也在生产队的农业组干农活,与村上的社员们一道栽秧,打秧草,割稻,挖茶叶地,砍毛竹等。他还有一门屠工的手艺,就是宰杀年猪。

  入冬以后,山里人便开始为过大年做准备了,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也是村上社员家必备的“年货”——宰杀年猪。

  当年,屠宰税还未取消,农户饲养生猪,除了上交公社食品站定点的计划头数外(还必须达级),一般家庭都留有过年的生猪,宰杀前,都要到大队会计处裁“税条”(那时农村的屠宰税都是税务部门委托农村大队会计代征)即缴纳屠宰税的税票,每头2元人民币,袁师傅是不见税条不开刀。我参加税务工作后的第一年,县局召开全县税务工作1979年度总结大会,布置新年度的工作,在会上局长表扬了杨滩公社的税收工作,其中,屠宰税的征收工作就是重点表扬的内容之一,后来,我才知道,杨滩公社的税收工作除了当时的税收专管员陈德芳(兼柏垫税务所副所长)勤奋努力之外,与当年这些农村的屠工坚持“先税后宰”原则分不开。记得有一年,村上一家儿女众多的贫困户无钱缴纳屠宰税,“家伙算”(土语意为工具)都准备好,烫猪的水都烧开了,袁师傅一问,家主税没交,他只好先从口袋里掏出2元钱,让其大儿骑自行车到大队交了税后,才动刀宰杀。1980年初我到独树公社担任驻乡税收专管员后,因为,在县局的大会上独树屠宰税征收名列全县倒数第一,挨了批评,回到公社向书记作了报后,成立了屠宰税清理小组,在清理的过程中,我与小组的同志就直接依靠大队会计在屠工的带领下(因为,宰杀了年猪,只有屠工清楚)完成了1979、1980两年的全公社的屠宰税清理征收工作(此税种在2006年与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等涉农税收全部停征取消了)。

  (三)

  如前所述,袁师傅有超强的记忆,11个自然村,大队核算后,合并成6个生产队,吴村和青山两村合并成一个生产队,加起来男女老少有近400余人口,在五合是最大的一个生产队了。

  大队核算期间,五合的移风易俗搞得比较好,因为当时五合的条件,相对于农产区,已经高高在上了,10分工分值已经超过1元钱,一个整劳力年收入相当于国家干部23或24级的工资水平,“畈区的姑娘嫁山里,山里的姑娘不出山”已是五合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大队办企业多,各生产队的青年男女接触机会多,自由恋爱蔚然成风。但是,男婚女嫁,在山区农村多少还讲究一些属相的配对,七十年代的青年男女,都是五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对自己的出生年月和属相大多模糊不清。听吴村的一个老人说,袁师傅对村上的每个人属相都清楚,还能记得具体的月份(俗言表述为时辰八字)。是的,袁师傅爱人证实了这事。于是,村上的男女青年都纷纷去袁师傅家,询问袁师傅自己的属相和出生年月,以便恋爱时“龙凤配对求个好姻缘”。

  文化不高,不会写字,他的大脑何以能储存这些信息,不得而知,尤其是五合机械化茶厂建造的木工活,在当年的五合山区,算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单是木料配件就超过千件,在没有图纸和物件清单的情况下,毅然建造成功,而且,他在宰杀生猪前能坚持“先税后宰”的原则,在当年一个本分的农村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很好了,这也是我今天散记的主要原因。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物散文

查看更多人物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