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张守福:高士镇与“莲湘舞”

作者:吴楠   发表于:
浏览:89次    字数:232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3篇,  月稿:0

  江城望江,是中华传统二十四孝文化故事其中之“三孝”的发源地,曰“王祥卧冰”,曰“孟宗哭竹”,曰“仲源泣墓”,孝举惊奇,孝感天下,名垂青史,教育后人,在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国度里,世代学习,熠熠闪光!时至今日,依然被世人所传诵,所颂扬!

  翻开历史华章,由于长江流域经常洪水肆虐,地处江边的望江古城,以及辖区的父老百姓,受灾久矣,苦不堪言,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可以想象,与之相反的是,县内一些商贾富豪,以及部分贤达隐士,家境殷实,条件优厚,灾难无虞,自然是集聚在高坡之上,望着四周茫茫洪水,安然自若,饮酒作诗,唱和吟诵,甚至有的乘上游船,或听曲,或赌博,或押妓,寻欢作乐。似乎,涛天洪流,漫野灾荒,给他们带来的不是沉疴,而是平添了些许闲情雅致,悠哉悠哉,不亦乐乎!

  这样,望江的一个地名诞生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高士聚高坡,高士居高地,故取名“高士集”。

  史上的高士,乃志趣高尚的人,道德深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学识渊博的人,多指隐士贤达,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之为“高士”的。我想,这里既然取名“高士”,毋容置疑,肯定是出过“高人”的,山高水长,高山仰止,德高望重,天高地厚……所以这个地方留存一些风物故事和历史遗存,合情合理,不足为奇。

  “高士集”也叫“高陵集”,顾名思义,是一处地势最高的地方。想当年,那些商贾富豪、文人贤达聚居于此,在大家公认的“高人”的率领之下,大伙儿一起歌之呼之,蹈之舞之,情到深处,如醉如痴,犹癫犹狂,以此寻求精神上的慰籍,排解空虚与寂寞。渐渐地,一个新的舞种,在这这里横空出世——“莲湘舞”。

  我考证了一下,这个“莲湘舞”,源于长江,源于洪水,源于饥寒交迫,源于生生不息的图腾。历经洪水蹂躏的人们,他们的房屋倒塌了,无家可归;他们的田地淹没了,无粮可收;他们的亲人冲走了,家破人亡……穷苦人家在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是流落荒野,逃荒要饭,延喘苟生。

  常言道:“要饭也要有根打狗棍”。勤劳善良的江边人,他们用当地盛产的毛竹,把竹心掏空,做成竹筒,再把几枚铜钱放进竹筒里,制作了一个名曰“相”的乐器,用于外出谋生之用。

  我查阅了《望江县志》,县志载,这个“相”,就是一种竹筒做的乐器,开始是盲人辅助行路的工具,盲人拿着“相”走路,一方面,能够用于指点道路,指引方向;另一方面,摆动“相”走路,能够发出叮当作响的声音,以引起其他行人的注意。不能不说,古人智慧超群,随便一个器物,都是发明创造的成果。

  《望江县志》还记载了两个文献资料,足以说明“相”是一种民间乐器。其一,清代毛奇龄所著《西河词话》中记载:“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名连厢词者,带唱带演,以司唱一人,琵琶、笙、笛各一人,列坐唱词——此人至今谓之连厢,亦曰打连厢。”其二,清康熙年间李振声著《百戏住枝词》载:“徐沛伎妇,以竹鞭缀,击之节歌”。

  照此说来,这个叫“相”,或者说叫“连厢”的古器具,至今起码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我询问了高士镇文化站负责人,答曰:“莲湘舞”最初的形成,目前已尚无史料可考,不能说出精准的出处。不过,当地民间的主流说法,还是源于逃荒要饭。叫“连厢棍”或“连厢杆”,其实就是乞讨使用的打狗棍,外出乞讨手拿“连厢棍”,即可当作一种乐器,一个工具,又能起到打狗防身的效果。

  笔者有幸观赏了高士镇的“莲湘舞”表演,参加表演的艺人,有省、市、县非遗莲湘舞传承人,她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每人手拿一根三尺左右长的莲湘棍,莲湘棍里串有铜钱或金属圆圈,棍子的两端系有红绸、小铜铃、小绣球,舞动是用莲湘棍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叮当悦耳的声音。伴随着舞蹈的音乐,是用本地方言土语演唱的民间小调,有点像黄梅调,有点像凤阳花鼓,也有点像淮海流域的“花鼓灯”,舞姿灵动,花样不同,曲调婉转,悦耳动听,让人陶醉其中,给人以美感享受。

  透过“莲湘舞”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其名称也经历了“打连响”“打铃枪”“打连厢”“打莲湘”等不同的叫法,发展脉络清晰,随着历代艺人的改进演变,逐步形成了目前相对固定的艺术形式。其舞蹈是边操边舞,集舞、打、跳、跃、蹲、站、行等连串性动作,用莲湘棍敲打肩、臂、胸、背、手、脚、腿、腹等全身部位,快慢有序,节奏有度,花哨灵动,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风姿绰约,恣意展现在长江流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高士人融入了太多的艺术元素,这一带素有“忙时在家务农,闲时外出卖艺”的民间习惯,或者是一种民间风俗。因此,从古至今,家家传演,代代传习,已演变为一种地方文化现象了。值得欣喜的是,这个古老的“莲湘舞”,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迎来了传承发展的好时期。

  高士镇党委书记刘正虎先生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高士镇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较多,这些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打莲湘”艺术带到哪里,一般都是即兴表演,见啥唱啥,翩翩起舞,充满了泥土芬芳,给人以美的畅想。眼下,仍有四百余名高士艺人,他们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有的是一人,有的是夫妻,有的是三五成群,怀抱吉他、琵琶等乐器,站在街头、车站、码头、地铁口、居民小区、大学校园等地“卖唱”,每天也就是利用几个小时,既唱“打莲湘”、跳“莲湘舞”,也演唱流行歌曲、跳街舞,把古老的民间技艺与时尚技艺完美结合,雅俗共赏,不仅演绎了精彩人生,同时也深受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欢迎和喜爱。从收入上来说,他们有的每天能够进账几百元,有的甚至每天收入一两千元,远比打工强,带动了群众发家致富,现已成为一种时尚职业了。

  不能不说,“莲湘舞”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正在沐浴着时代新风,敞开胸怀,兼收并蓄,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