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个人兴趣和偏爱而言,游泳和诗词是毛泽东岁月人生中最亮丽、最出彩的文化符号,一代伟人的生命历程波澜壮阔且诗意盎然。
游泳,是毛泽东终其一生的爱好。早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
毛泽东就十分注意体育锻炼。在此期间,他曾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思想。
1915年3月和1916年4月,毛泽东两位风华正茂的同窗挚友易昌陶、吴竹圃先后病逝,这对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思想触动,也更加坚定了他动员组织同学们加强体育锻炼的想法。1916年夏天,毛泽东担任了学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上任”之初,他便开始了游泳队的召集事宜。为了发动学生们参加,他还仿照离骚体写下了一首《游泳启事》: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启事贴出后不久,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一支一百多人的游泳队伍开始并坚持了课余时间的游泳锻炼。据后来毛泽东本人回忆,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不少关于游泳的诗篇,但由于时间久远,大都记不起来了。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写了这样一段话:“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其中的“水击”,是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鲲鹏击浪的典故。毛泽东借用这个典故,并以“中流击水”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展现了诗人的革命豪情与凌云壮志,读来令人为之振奋。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集职业革命家与诗人于一身的一代伟人,面对搏击风浪的惊险与挑战,伴随着劈波斩浪的感怀与畅想,毛泽东所创作的一些与游泳有关的诗作,绝不仅仅是对一次次游泳活动本身的简单记录,而是伟人“无非一念救苍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抒发,是作者对新中国“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崭新面貌的激情讴歌,是诗人感叹祖国大地“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的由衷赞美。
尽管酷爱游泳,但处在“当年鏖战急”“枪林逼”“烽烟滚滚来天半”的战争年代,毛泽东少有机会到江河湖海中畅游一番。因而在革命胜利前的诗词中,除了前面提及的组织同学游泳而写的《游泳启事》之外,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鲜有其它与游泳有关的作品。
新中国建立之后,“今日得宽余”的毛泽东在繁忙的国务活动之余,就有了到大江大河中去搏击一番的机会。1954年夏天,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道,到北戴河办公及休养。临行前,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到海边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就要来到了,我们到有潮水的地方去。”
北戴河古称渝水,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上,为观赏壮阔无垠的大海景色,汉武帝、曹操、唐太宗都曾到过北戴河。曹操还留下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诗作。在北戴河期间,精通古诗文的毛泽东时常于海边散步时吟诵曹孟德的这首词。
这天,北戴河海滨狂风骤起,暴雨倾盆,海面上巨浪滔天。毛泽东兴致勃勃地提出要下海游泳,工作人员劝说主席等雨过天晴时再下海。毛泽东豪迈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随即,他便与工作人员一道踏浪下了海。在波浪翻滚的大海里,毛泽东畅游了一个多小时。上岸后,他坐在藤椅上,面对浪卷浪涌的大海,回味搏击风浪的感受,诗人抚今追昔,思接千古,吟诵了一首气势豪迈的词作《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描绘了北戴河夏日海上狂风急雨的情景,并由此抒发了作者怀古论今的感怀,尤其是最后一句“换了人间”,赞美的是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后的新面貌和新气象。1962年4月21日,毛泽东曾谈到他写作这首词的缘由:“李煜写的《浪淘沙》都是婉约的,没有豪放的,因此,我以《浪淘沙》的词牌写了一首豪迈的词。”
1955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0年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不能释怀的地方,他人生中青春年华的时代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唤起他对风华正茂岁月的美好回忆。
6月20日上午十时,毛泽东从长沙城北湘江七码头乘汽轮溯江而上。凝视着船下疾速流向后方的江水,眺望湘江两岸美丽的景致,毛泽东情不自禁地朗诵起苏东坡的名篇《前赤壁赋》,或许是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等名句引发的激情,毛泽东提议大家不妨下水畅游一番。时任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第一师范校长的周世钊说:“现在湘江水涨,水广且深,还相当浑浊,似乎不宜游泳。”毛泽东摇了摇头,说:“你不要说外行话。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遥游》你是很熟悉的啰。水越深,浮力越大,游泳起来当然越要便利些,你怎么反说不方便呢?水清水浊,不是适宜不适宜游泳的主要条件。”众人见劝说无效,便随同毛泽东一起下到湘江中。毛泽东畅快地游了一个小时,才在岳麓山下的牌楼口上岸,随及登上了岳麓山。此行之后,周世钊写了一首诗并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之后写了一首和诗,题为《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清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台。
这首诗一上来的写的就是游湘江之事。当时虽然已经入夏,毛泽东仍称“春江”,实质是指祖国春回江河大地,一派生机。“徘徊”是作者在江水中畅游,如同在岸上散步一般。诗词的额联、颈联、尾联都是作者游泳登山后的感怀。既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表达了伟人对天下大事的敏锐洞察,并抒发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1956年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基本结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已经到来。这时,毛泽东决定南下视察工作,对社会主义建设路线进行新的探索。这年的5月31日,他经长沙到达武汉。6月1日中午时分,毛泽东从汉口坐“武康号”轮船在武昌蛇山长江大桥8号墩下水,一直游到汉口湛家矶江面登船休息,两小时零四分钟游了近26华里。6月3日下午2时许,为了实地考察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毛泽东提议再次畅游长江,这次他从鹦鹉洲附近下水,穿过桥墩,游到武昌八大家江面上船。这次他游了25华里。6月4日下午3时30分,毛泽东再次从汉阳游到武昌,历时一个多小时。
在尽情地与风浪搏击之后,毛泽东感叹于万里长江的浩荡奔腾,欣喜于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于是写下了其诗词创作中的唯一一首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作品——《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以游泳为题材的词,用诗意的语言直接描述了畅游长江的环境、过程与体验。作品从当下追溯历史,从现实巨变论及宏图构想,引经据典,指点江山,寓意深邃,抒情唯美,堪称是毛泽东晚年诗文中的佳作。
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以73岁高龄最后一次在武汉畅游长江。他从武昌大堤口顺流而下,一直游到武钢附近,历时1小时零5分,游程近15公里。从此“7.16”被确定为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中国游泳协会也将每年7月16日的这一周为“全民游泳健身周”。资料记载,自1956年至1966年,毛泽东在武汉一共畅游长江40余次。除了畅游长江、湘江、北戴河之外,毛泽东还曾在珠江、钱塘江等大江大海游过。会见外国友人时,他还兴致勃勃地说道,要到印度的恒河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去畅游一番。
游泳和诗词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从青年时代一直到晚年,毛泽东展现出的是“鲲鹏击浪从兹始”的远大志向,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凌云壮志,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气势,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