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张军:山西牡丹的百年传说

作者:张军   发表于:
浏览:155次    字数:368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篇,  月稿:0

  山西牡丹,其名少见于经传。它没有洛阳牡丹的万花一品,冠绝群芳的霸气,也没有菏泽牡丹的连阡接陌,艳若蒸霞的壮观。但山西种植牡丹的历史亦有千年之久。直至今日,太原尚有明代中叶种植的牡丹花盛开于世,虽历六百春秋寒暑,其雍容华贵气质不减,艳色浓香之貌不衰,被世人称作“明代牡丹”。这似乎又有别于我国其他几个牡丹花盛地,使其难以望尘,而值得在中国牡丹园中,占得它应有的一席之地。

  紫霞仙牡丹:贵妃重返化牡丹

  如巨柱擎天般耸立在城区东南隅的宣文双塔是太原的标志。双塔之下有广阔的寺院,名永祚寺。古阁碑廊婉转拥抱着双塔。双塔之下便是有小洛阳之称的永祚寺牡丹园,园内有十余株明代所植的紫霞仙,是太原牡丹之祖。

  紫霞仙为早开晚收的牡丹花种,花期较长,花叶深绿,初开之时花瓣呈肉红色,盛开之际呈淡紫色,临近晚期则为正紫色,花期约20天。每当大部分品种的牡丹花开过盛期,临近凋谢或已经凋谢时,正是紫霞仙喷芳吐艳,馨放沁香,蓬勃盛开之际。那时节,它独树一帜,花团锦簇,紫中透红,红里发紫,蔚为壮观,无愧为牡丹花后期之佼佼者。

  天上真妃玉镜台,醉中遗下紫霞怀。已从香国编熏染,更怕花神巧翦裁。

  八百多年前,遭遇科场多次挫折,并因战祸而家破人亡的大诗人元好问,从山西老家逃难到河南。在河南洛阳,他看到了正在盛开的紫霞仙。紫霞仙绮丽绚烂、盛盖群芳的气质让元好问大感惊异,虽然饱经人间痛苦,紫霞仙却让他苦中欣然,提笔写下了以上四句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把紫霞仙比作醉酒的杨贵妃,从天上玉镜台重返大地化为牡丹,足见此花的特殊魅力。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府秀容县人(今山西省忻州市)。他是七百多年前我国金朝最有成就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代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此诗便为元好问所作。

  20年后,元好问返回山西老家,却仍为紫霞仙所牵挂。三百年后,紫霞仙终于移种太原永祚寺,卧居于古刹院中。实现了元好问的一个宿愿。据说,明代牡丹在中国仅存于此,寺院里的十余株明代牡丹,也是现存的最老的紫霞仙。其中一株“紫霞仙”,身高2.4米,冠径达3米以上,主干36枝,最粗的主干径有10厘米,花朵数百,花径均超过20厘米,不愧是群芳之首、百花之仙。

  如今的“紫霞仙”虽历经四百余年风霜雪雨和苦寒烈暑,却依然艳丽如故,枝繁叶茂,润泽秀雅。据说,永祚寺的紫霞仙很有仙气。自移太原之后,年年开花特别早,花大而且艳。如果她们没开,院子里其他新种植的四千多株牡丹都不敢贸然“越格”开放。

  近年来,双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础上,引进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种而言大约有30余种,从颜色来看,红、粉、黄、白、紫、绿、墨,可谓是九色齐全。整个寺院种植的牡丹占地30多亩,囊括了牡丹花卉九大色系220多个品种,计5000余株,与洛阳牡丹相差无几。每到开花季节,花色鲜艳,花香馥郁,为寺院增添了不少秀色。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后的20多天中,古刹双塔寺,古枝挺拔,竞放新花,整个梵寺绮丽绚烂,嫣红姹紫,争芳斗妍,清香飘溢。园中放眼所见,牡丹满园,紫霞仙雍容典雅,群葩怒放,姹紫嫣红。古刹内古枝挺拨,花香腹溢……

  唐代白牡丹:为罗成一夜白头

  在山西临汾的古县石壁乡三合村,有一株种植于唐朝武则天时代的千年奇花,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野生白牡丹。其枝干已木质化,株高2.3米,花冠直径5.6米,冠幅超过33平方米,丛围16米,一般在每年“五一”前后开花,被中国牡丹协会鉴定为“天下第一牡丹”。

  “天下第一牡丹”开放之时,远观如玉树临风,近赏似飞雪压枝。虽无嫣红姹紫,却闻清香飘溢。每年4月底到5月初,古县都要举办牡丹文化旅游节,各地游客大多都是冲着一睹“天下第一牡丹”的风采而来。

  古县县城东南45公里郭店乡杨庄村南山,当地群众称为将军山,其山海拔1800米,墓就在山顶,墓冢高4米多,周围长400多米,此墓很久以前就已被盗,时间尚无法确定。墓结构为砖卷窑洞,破坏异常严重。这就是罗成之墓。山下有一条小河,名为淤泥河,正是当年罗成阵亡之地。

  相传隋唐时期,唐将罗成与苏家庄庄主苏定芳交战,苏定芳诈败,年轻气盛的罗成策马急追,结果被苏定芳骗至淤泥河陷入其中,被苏定芳乱箭射死。《说唐》中称:罗成“乱箭齐着,顷刻丧命”。唐军将士闻罗成阵亡,悲愤异常,用头盔装土堆积成墓,埋葬罗成,是为将军墓。墓高成山又名祖师顶。将军墓前唐军祭奠罗成之处,被千军万马夷为几十丈宽的平地,当地人称跑马坪。

  《唐史》记载:“相传罗艺有子名成,事迹不详”。罗成的具体事迹似乎是《说唐》《隋唐演义》等小说和评书中虚构的。但在最初的《隋唐演义》中,记有少年英雄罗士信,是秦叔宝的山东老乡和朋友。罗士信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旧唐史》和《新唐书》的忠义传中都记有此人。罗士信和罗成一样,也用枪,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史上罗士信在瓦岗军里呆过,罗成也是;瓦岗军败后,罗士信投靠的王世充,罗成也是;因不耻王世充,罗士信投了唐,罗成也是。

  罗士信于武德五年(622年),率几百人同刘黑闼数成军对峙八天后兵败被俘,不屈被杀,才二十多岁。演义中的罗成也是在同一年,同一个地方,被同一个人所杀,死时也是二十多岁。(评书中也有一个虚构的罗士信,但与历史中的真实罗士信没有任何关联。)可以说,罗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原型就是罗士信。

  记者有幸于两年前去过罗成之墓。偶然提及白牡丹之事,一老人告诉笔者:白牡丹原为嫣红之色,罗成阵亡之后,一夜白头。白牡丹为武则天时代(690~705)所种植,而罗成死于公元622年。罗成先亡,七八十年后方有白牡丹。所以此说法立不住脚。虽是如此,这个传说却反映了普通老百姓对英雄的那种强烈真挚的感情。

  西溪牡丹:牡丹花中称帝王

  洛阳牡丹甲天下,西溪牡丹冠洛阳。

  诗中所说的西溪牡丹就位于晋城市陵川县龙王庙院旁。这里有一座小巧别致的牡丹园。牡丹园虽然不大,却已有千年历史。

  西溪牡丹历史悠久,早在宋金时代就闻名天下。据历史记载,当时每年的四五月份,龙王庙帝牡丹园中近千个花色品种、数以万记的牡丹花迎春齐放,姹紫嫣红,雍容华贵,场面蔚为壮观。

  据介绍,陵川县地处太行山之巅,受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大面积栽植牡丹花成活非常不易。而龙王庙旁的牡丹园地处低凹地带,周围植被茂密,为牡丹花种植营造了独特的气候环境,使得西溪牡丹成为太行山上的一处奇特美景。

  每逢春末夏初,园内百花绽放,千姿竞秀,芬芳醉人。有株传为金代种植、至今盛开不衰的牡丹,据今已有八百年历史。金牡丹高一人许,枝叶繁茂,已成一株参天覆地的牡丹大树。枝头牡丹花多达一千余朵,花大如盆,香气袭人。其中一株牡丹竟能开出红、粉、白三种不同花色,堪称奇观。每年农历四月,花朵怒放的季节,游人纷至,争相赏花。金代盖州人刘伊尹曾写有一首《西溪牡丹》七律,以“醉脸笼娇”来描绘它的美丽姿容。

  西溪牡丹中除了金代牡丹较为驰名之外,还有两株北关牡丹也可称奇花。其中一株号称“牡丹之王”,为该县一焦姓人家私人所有,由焦家先人种植。据测量,该牡丹王高达2.16米,冠幅为3.25米,花朵大如盘,每朵直径均在15到20厘米之间,其中被称为牡丹花王的牡丹树枝繁叶茂,株高22米,花围9米左右。每年开花期,这株花王单株可花开牡丹800余朵。枝头花朵各不相同,“皇冠”“菊花”“单瓣”“千层楼阁”等花型多达十余种。花色之艳、花朵之繁、花香之浓、花形之奇,为世所罕见。“牡丹花王”之称谓,名副其实。

  另一株为秦家牡丹,与龙王庙牡丹同源一系,至今已35年。秦家牡丹株高3米多,栽种于花坛内,花开最多时500余朵,花朵直径达20厘米,单朵花瓣多至300余片,五彩缤纷,流光溢彩,为花中奇观。

  文水牡丹:洛阳牡丹源地之一

  洛阳的牡丹从何而来?也许很多人想不到,洛阳牡丹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便是山西文水。

  传说中洛阳牡丹是被武则天从长安贬到洛阳的。《全唐诗话》和《镜花缘》中提到这个故事:武则天冬日游上苑,下诏百花开放。她的诏书是一首五言绝句:“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天武则天来到上苑,果然一派春光,百花齐放,但唯有牡丹不开。武皇不禁大怒,遂将牡丹全部贬至洛阳。武则天怒贬牡丹于洛阳的故事纯属虚构。唐正史《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隋炀帝营建西苑,并广种牡丹,这是牡丹根在洛阳的重要依据。但是,那时仅仅是开始,大规模的园艺牡丹种植应该在唐代。据史料记载,武则天非常喜欢牡丹花。当年武则天称帝后回老家山西文水时发现了牡丹新品种,遂引种到了长安皇家园林。后来,武则天将洛阳作为武周神都,又将长安牡丹带到洛阳。唐代长安、洛阳牡丹繁盛,山西人武则天功不可没。随着皇家对牡丹的推崇,寺庙、道观也开始引种,进而带来了牡丹的繁荣昌盛,洛阳牡丹开始走向全国。

  但遗憾的是,如今文水已无牡丹。记者曾问多名居住文水的朋友,他们并不知道文水和牡丹还有如此一段的渊源。虽然牡丹已经离开了文水,扎根洛阳。但我们希望文水的牡丹文化和历史不要因牡丹的迁居而消逝。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