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韩文杰:革命荣耀照我行

作者:章桓   发表于:
浏览:22次    字数:218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1篇,  月稿:0

  在共和国75个华诞即将到来之际,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牌楼下村中央一栋建于清末的老屋得到乡亲们的热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从这个屋檐下先后走出一家三口前赴后继参军入伍,保家卫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时代赞歌。

  房主方朝曦是个退休教师,今年74岁。日前,他带我们走进和堂伯父方登科、堂兄方严生、义父方邦瑞一起生活过的老屋,温故亲人们的点点滴滴。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亲人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方朝曦娓娓动听的述说,把我们也带进了那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

  在左邻右舍眼中,伯父方登科是个传奇人物,他早年在国民党鹤城乡乡长方寿鹏(本乡樟源里村人)手下当乡丁,很快接受红军游击队的感召,弃暗投明,参加了关英(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倪南山(休婺中心区委书记兼石屋坑区委书记)的队伍。从此,他跟随革命的队伍风里来,雨里去,经历了壮怀激烈的人生传奇。

  1954年伯父转业回乡时,方朝曦刚四岁,和他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听他讲革命故事成了茶余饭后最快乐的时光: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红军游击队被迫躲在在大山里风餐露宿,有时为了伏击敌人还要忍饥挨饿趴伏在桥底或战壕里数小时,苦不堪言;入冬后,天寒地冻,大家又冷又饿,就抱着石头赛跑取暖。但伯父说,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困苦,革命队伍里培养的有一技之长“能人”还是很多,战争岁月虽苦犹乐,闲暇时大家就聚在一起说书、讲笑话、唱京戏,能写会画的把石壁当黑板,用火炭当粉笔教新队员学文化。“转业回乡后,伯父一直保持着用火炭在墙上写写画画的习惯”方朝曦说,“伯父在部队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还学会了杀猪,尤其是他会制造弹药,为当地护秋保收工作做出了贡献。”

  利用“地利”之便伏击敌人是游击队的拿手戏:有次伯父和战友们在与祁门交界的胭脂岗设伏攻击路过的敌人,不想惊动了山下的驻军,敌军大部队蜂拥而上,伯父和战友们忙向鄣公山方向转移,躲过一劫。长期和当地村民打交道,游击队员和乡亲们鱼水情深,有位战友被本乡朱家坑村民救过三次。1975年前后,该伤员还在时任徽州地委宣传部许福荫的陪同下,经海阳中学一位老师联系方朝曦带路上门感谢恩人,许福荫据此创作了《三救伤员》。

  伯父最辉煌的一笔战绩是惩处了本乡梅溪村的恶霸李炎林。李炎林横行乡里,恶贯满盈,仗着国民党保安团的庇护,把前来发展队伍的两个红军战士活埋了,向国民党保安大队邀功请赏,被封为婺源、祁门、休宁三县剿匪总司令。倪南山怒不可遏,指示熟悉路径的伯父予以严惩。伯父率十多名游击队战士悄悄包抄了李炎林的房屋,听得风声的李炎林吓得抱头鼠窜逃走了,游击队战士们把他家的房子从外往里边拆边烧化为灰烬。此举极大震慑了当地的反动势力,李炎林再也不敢为所欲为了。

  童年的记忆里,每到年底,当地党委政府都会敲锣打鼓送拜年贴(复原军人慰问信+肃清特匪宣传单)上门,伯父立马端端正正粘贴在房门口。1978年,伯父逝世前把他在部队的学习资料——孙中山的新民主主义论著、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一股脑儿交给他,其中还夹杂着数封伯父当年请求参加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的申请书,装了满满一竹篮。

  受伯父的影响,堂兄方严生也“子承父业”早早参加了新四军,任通讯员,负责皖南赣北的通讯工作。皖南事变中,他因外出执行通讯任务而幸免于难。五十年代退伍后,他一度负责休宁县流口区的民兵训练工作,每天着军装、戴军帽,在(牌楼下)村头有板有眼训练全区民兵,好不威风。

  解放前后,伯父父子常年征战在外,留下伯母一人孤苦伶仃在家,生活极端困窘,但老人隐忍坚强,从不向政府要一分钱……

  比起伯父方登科父子,叔父方邦瑞可就没那么幸运。他年轻时在村里当村长,1949年12月入伍,加入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任班长,在一次战斗中右手无名指被打断,1952年6月因患肾变质病故,年仅31岁。因叔父生前未曾生养,在爷爷方启文的操持下,虚龄3岁的方朝曦被过继给叔父做继子。

  方朝曦曾在相片上“见过”这位义父:风华正茂的他和一位首长端坐在一条板凳上,被士兵众星拱月般簇拥着,手握短枪,摆在大腿上,英姿飒爽。

  方朝曦幼年丧父,和伯父朝夕相处二十多年,伯父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正直无畏的军人气质深深濡染了他。文革中,有人告发伯父曾在国民党保安团当过差,逼迫白发苍苍的老人去修建流口水电站,方朝曦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信给休宁民政局,据理力争,为他平反。彼时,红色串联风起云涌,方朝曦和本乡棣甸村盛金生等十多位志同道合的红卫兵“战友”戴着红袖章,沿着当年伯父的足迹,去石屋坑瞻仰了冻死伯父好几位战友的“火炉槽”遗址。

  方朝曦年轻时还多次踊跃参与救火、站岗等社会公益事业,1972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全县仅有的八位党员教师之一。八十年代初,他在梅溪村教学时,偶闻当年被李炎林活埋的两位红军战士遗骸被水流冲到了河滩上,连忙奔走呼吁,催促相关部门为他们建造烈士墓,让革命先烈入土为安。在40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取得了优异成绩,曾荣获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乡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伯父、义父、堂兄为我们一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家族的传家宝。”方朝曦坚定地说,“现在是和平建设年代,但这种革命精神永远不能丢,我要教育孩子们继承和发扬好,她是我们子孙后代生生不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动力和源泉……”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