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盐官,钱塘江畔的千年古城

作者:张萍   发表于:
浏览:78次    字数:143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2篇,  月稿:0

  在钱塘江北岸、杭州以东五十公里处,有座千年古城——盐官。

  盐官之名源于司盐之官,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秦国于商鞅变法后设置盐官,管理食盐专营一事。汉初,开山泽之禁,允许私人经营盐业。汉武帝时期,外开边疆,频繁用兵,财用不足,将盐业收归官营,在中央归大司农属下的斡官经营,纳入国家财政。在产区和主要中转地设隶属于大司农的盐官,主管盐的生产、分配和大规模的转运。海宁盐官之名始于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在会稽郡海盐县西境置盐官。明《一统志》载:“本汉海盐县地,吴王濞于此立盐官,三国吴因置盐官县。”从此沿作地名。盐官因唐时已筑有城墙,又自海宁置县至解放,均为县(州)治,故旧有“城”“ 城区”“ 海宁” 之称。现在,重修后的春熙、宣德两大城门及部分城墙,再现了古城风貌。

  盐官以天下奇观钱江潮而闻名于世。钱塘江与南美亚马逊河、南亚恒河并称“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钱江潮每24小时内两次,日称之为潮,夜称之为汐。潮汐的形成,与天体引力、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和风势有关。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观潮最佳日。因为这天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盐官占鳌塔下是观潮绝佳处。自1994年起,当地每年都举办观潮节。自2010起,央视连年对钱江观潮节进行现场直播。行文至此,本来应该对钱江潮的壮观景象来一段具体描写,奈何历代名家对此已有大量描述。如唐代刘禹锡的“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宋代苏东坡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毛泽东主席的《七绝·观潮》诗:“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他们已经写尽钱江潮的磅礴气势和阔远雄壮,真所谓“前人之述备矣”。想起李白当年登临黄鹤楼时“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典故,诗仙尚且如此,何况我辈,还是作罢为妙,免得出丑。好在现代科技发达,网上随便一搜,钱江大潮惊心动魄的精彩画面瞬时即现。

  盐官还是传说中的“乾隆故里”,这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说法由来已久,说的是康熙五十年,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的侧妃钮枯禄氏生下一个女儿,当天,相邻而居的大臣、海宁盐官人陈世倌的夫人生下了一个儿子,于是雍亲王就命人将陈家孩子抱到府中观看。可是没想到抱进去的是儿子,抱出来却变成了女儿。陈世倌知道这是被四阿哥掉了包,悲痛之余却也无可奈何。哪知这个孩子后来继位当了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言之凿凿者认为,乾隆在位六十年中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海宁,都住在陈家。陈家有清帝御赐的两块名曰“爱日堂”和“春晖堂”的堂匾。“爱日”和“春晖”用的都是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一诗的典故。乾隆若不是陈家的儿子,谈得上报答父母如春晖一般的深情吗?海宁乡贤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中,围绕乾隆身世这条线索进行了生动演绎。更有野史传说,乾隆自知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侍从自己是否像汉人。一位老臣赶紧跪下说:“对汉人来说,皇上确实像汉人;对满人来说,则不像。”乾隆听后很久没有说话,而且此后也不再提起此事。

  当然,“乾隆故里”之说,一直有人质疑,有学者认为:皇宫森严,礼节周全,王妃分娩出生孩子是男是女第一时间应该立即上报,哪有事后“调包”操作机会?而乾隆连续四次都到了海宁,主要目的是视察耗费巨大的海塘工程。有人分析,这也许是朝廷为缓和满汉民族矛盾而故意编造,而陈家显赫的家世、与皇家的深厚渊源正好为“调包”之说提供了客观条件。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