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珠峰量高有后人

作者:张萍   发表于:
浏览:16次    字数:765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2篇,  月稿:52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珠峰,比珠峰更高的是测绘人在珠峰峰顶竖立的觇标,而比测量觇标更高的,是共产党人永恒的信仰和永远传承的精神品质。”这是2020年5月11日,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队临时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一名记者发出的肺腑之言。

  以崭新的姿态出场

  国测一大队的队员们对珠峰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谈及珠峰,他们就会眉飞色舞,兴奋不已;只要讲到攀测珠峰,他们便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只要有了测量珠峰的任务,他们便如同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跃跃欲试,紧张又期待。

  提起2020珠峰高程测量,国测一大队大队长兼珠峰高程测量现场总指挥李国鹏,就会情不自禁地讲起成功登顶并圆满完成珠峰测量任务的经历和往事。

  2019年4月21日,李国鹏正在拉萨执行任务,突然接到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领导的电话,通知他有珠峰测量方面的紧急任务,要求他尽快赶到北京。李国鹏立即带上参加过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的骨干任秀波和柏华岗一同前往。到达北京后,李国鹏才知道国家将再一次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

  从2005年到2020年,只相隔了15年,在并不太长的时间里又要对珠峰进行高程测量,难道珠峰发生了什么明显变化,还是另有原因?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显然,相隔15年又要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自然有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国际科学界和测绘界的专家普遍认为,尼泊尔地震表明印度洋板块运动激烈,珠峰高度就有可能发生变化。至于变高了,还是变矮了,以及地震对珠峰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需要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并对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其次,尼泊尔有对珠峰进行高程测量的愿望和打算。在习近平主席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于2019年10月13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联合声明》,明确提出:“双方将共同宣布珠峰高程并开展科研合作。”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自然资源部组织专家对珠峰高程测量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了论证,并成立了2020珠峰高程测量领导小组。自此,2020年珠峰测量前期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帷幕。

  在测绘任务明确后,国测一大队大队长李国鹏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配备人员,如何准备仪器设备。当然,他思考最多的是时隔15年再测珠峰,需要采用哪些新手段、新技术,如何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和突破。

  当时,国测一大队恰巧有一支精锐力量在西藏承担另一个测绘项目。李国鹏打电话问他们,是想回西安休整半个月再上高原,还是直接投入到珠峰高程测量项目,进行珠峰外围水准测量工作。大家一听又要测量珠峰,都很兴奋,一致表示不需要回西安休息。李国鹏听了队员们的表态,心里既感动又踏实,感叹测绘队员个个都是好样的。他们当时在西藏的测绘任务是复测一等水准网,从日喀则国家一等基岩水准点开始,一直推进到定日县和聂拉木县。春节前,他们已如期完成了70%的水准测量任务。

  珠峰测高的消息一经传开,国测一大队的队员们都很激动,个个跃跃欲试,希望被选入测绘队伍,为珠峰测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如何组队,如何挑选队员,李国鹏的心里自有标准。

  珠峰高程测量涉及很多工种,首先要选择符合各工种需求的队员,还要考虑队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照以上条件,32人被确定为珠峰测量队员,他们都是各中队的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尤其是有在高原无人区工作的经验。

  对于测量登山冲顶队员的挑选,李国鹏更是严格慎重。他先定了一个范围,工作一年以上年龄37岁以下的,自愿报名,并填写报名调查表。随后,国测一大队专门成立了测量登山冲顶队员选拔小组,由选拔小组对自愿报名者进行评审考核,经过严格的筛选,最终从20多名符合基本条件的队员中选出了王伟、刘亮、邢雄旺等10名队员作为测量登山冲顶预备队员。为了确保选拔出的队员具备优秀的体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国家登山队副队长次落带着登山教练来到西安,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操场上,对10名队员进行了体能、协调性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测试,测试全员通过。

  2020年1月12日,正值寒冷的冬天,王伟等10名测量登山冲顶预备队员到北京怀柔登山训练基地进行登山、攀爬等专业训练。

  选好了队员,接下来就是仪器设备的选购。竖立在峰顶的测量觇标是整个珠峰高程测量中最重要的设备。觇标的制造过程并不容易,不仅要结合光学测距和测角的需要,还要考虑峰顶的气象环境因素。因此,不仅要考虑材料的坚固性和韧性,还要考虑其重量,并且必须能承受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因为有的材质硬度很好,但是一遇到低温就变脆了,有的材质在低温下会冷缩,容易变形。另外,还要考虑觇标安装便捷性的问题,各部件接口之间要适当留一些余地,避免增加安装难度,也不能太松散,不然风一吹会来回晃动。国测一大队和一家仪器装备厂商合作,先后尝试了碳纤维、铝合金等多种材料,经过反复沟通、测试,最终成功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铝合金和钛合金组合的测量觇标。

  在对峰顶觇标进行观测的6个交会点中,珠峰大本营交会点距离珠峰峰顶长达18.3千米,测距是一大难题。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时,国测一大队使用的是国外的测距仪。这次,国测一大队与国家光电测距仪检测中心合作,成功研发了超长距离测距仪,不仅解决了珠峰峰顶交会测量的问题,还突破了常规大地测量中超远距离测距的难题。

  在峰顶测量中,还要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来探测峰顶冰雪的厚度。2005年,国测一大队使用的雷达也是国外设备,但这次他们找到了国内一家长期生产探地雷达设备的厂家,根据珠峰探测实际需要,提出了适用于珠峰峰顶测量雷达的要求。普通的雷达只能探测到下方是什么物质,并且只能是静止探测,而在珠峰峰顶,需要探测冰雪深度,还要在冰雪面上移动,对雷达的要求很高。中队长柏华岗从2019年7月就开始和厂家对接,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不断修改方案,添加了卫星定位设备和时间系统,并在平原与高原特殊天气条件下反复进行测试和改进,最终成功研发出了符合要求的雷达探测仪。

  作者钟法权在国测一大队采访

  冲顶新秀

  自3月2日起,国测一大队53名测绘队员在珠峰及外围地区克服高原缺氧、气候恶劣及疫情影响等重重困难,陆续开展了水准、重力、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天文等方面的测量工作。他们完成了一等水准测量480千米、二等水准测量240千米、加密重力测量190点、绝对重力测量1点、天文测量1点、局部GNSS控制网测量60点、板块运动监测网21点,布设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临时基准站2点,完成了6个珠峰高程测量交会点的踏勘、选埋、高程传递等基础性测量工作。

  4月6日,风轻云淡,天蓝如洗。

  王伟、邢雄旺、刘亮等10名登顶队员从中国登山协会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转场来到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继续进行高海拔地区适应性训练。

  王伟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西安蓝田人,1992年出生,2014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他品学兼优,身体素质好,参加工作后,单位每年一次的健步走活动,王伟每次都是一二名。当谈到大学毕业时选择国测一大队的原因,他说是因为自己热爱测绘事业,向往攀登珠峰,另外也是受国测一大队这个英雄群体的影响。王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大一上“测绘学概论”课时,他被老师讲的关于珠峰高程测量的故事深深吸引。那时他才知道,原来珠峰高程测量要用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当老师讲到高程测量的方法时,总是以国测一大队珠峰测高为范例;他更没有想到,为珠峰测高的英雄群体就在西安,自己竟然与他们同处一座城市。从那以后,王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珠峰测高的梦想开始在他心中孕育,他把毕业后进入国测一大队作为自己人生的首要目标。

  3年后,王伟如愿进入了国测一大队,成了一名光荣的测绘工作者。2019年国测一大队选拔珠峰高程测绘队员时,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可是报名的人很多,且名额有限,考虑到自己资历轻,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然而最终,在层层选拔中,王伟脱颖而出。当队里公布名单时,他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选中,有幸成为2020年珠峰高程测绘队员。更让他感到荣幸的是,他还被选为测量登山冲顶队员。梦想即将变为现实,这让他常常感慨自己很幸运。一位资历老的队员告诉他:“除了专业过硬,更重要的是,你的身体素质好。两好合一好,才能成为登顶珠峰的幸运儿。”

  事实就是如此,作为一名珠峰测量队员,光有钢铁般的意志是不够的,还得有能冲顶珠峰的特殊体质,也就是身体条件得过硬,要过得了严寒关和氧气稀薄关,吃得下常人吃不了的苦。同时,他们还必须具备出色的测绘技术,能够在成功登顶后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设备。

  邢雄旺同样出生于1992年,他是河北邯郸人,201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校。他之所以选择到国测一大队工作,原因在于他对国测一大队有着特殊的亲近感,他自称“测三代”,因为他的爷爷和叔叔都是测绘人,并直接或间接参加过珠峰高程测量。邢雄旺从小就听爷爷和叔叔讲为珠峰测高的故事,久而久之就对珠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生了敬仰之情,他幼小的心田便种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也要像爷爷和叔叔那样,为珠峰测高。上大学后,邢雄旺在了解了郁期青等老一辈测绘人为珠峰测高的感人事迹后,更加坚定了要成为测绘队员的信念。毕业时正好赶上国测一大队招人,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国测一大队。

  进入国测一大队成为一名测绘队员后,邢雄旺一边勤奋工作,一边等待着为珠峰测高的机会。2019年10月,2020珠峰高程测量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他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了申请书。经过考核,他顺利入选,而且有幸成为测量登山冲顶队员。

  刘亮是西安人,比王伟和邢雄旺大10岁,在国测一大队2020年为珠峰测高的测量登山冲顶队员中,他算是年龄偏大的。刘亮说,他是“测二代”,因为他的父亲退休前一直在国测一大队工作。父亲给他的印象是经常不在家,长年在野外作业,但父亲回家时总会给他讲工作中遇到的奇闻趣事,包括在野外作业中遇到的各种珍稀动物,譬如说,唐古拉山的藏羚羊、野牦牛和雪豹,以及在群山之中看到的奇山异景。父亲提及最多的要数西藏,说那儿的天特别蓝,星星非常亮,还会讲他攀登昆仑山、托木尔峰的经历。润物细无声,从小受父亲的耳濡目染,刘亮的心里便有了经天纬地的梦想。2007年从郑州测绘学校毕业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到国测一大队工作。到国测一大队后,他被分到第三中队从事GNSS数据采集工作。

  到国测一大队报到没几天,连队里的同事都没有认全,刘亮便随GNSS测绘小分队去了新疆,在新疆戈壁滩一干就是大半年;第二年,又转战西藏那曲地区干了一年。在之后的10多年中,刘亮几乎每年都要进藏工作,工作地点大多在无人区,或者在海拔极高的地区。由于多年的野外作业和高原紫外线照射,刘亮那清瘦的脸颊被晒成了紫铜色。如果他不开口说话,仅看面相,会以为他是藏族小伙。

  测绘人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有一天能够参加珠峰高程测量,刘亮也不例外。2019年10月的一天,正在新疆执行野外测绘任务的他,突然接到中队长的电话:“明年要为珠峰测高,你要报名参加吗?”

  刘亮没有半点犹豫,张口就应:“我要报名!”

  申请书提交后,一天、两天……十天……半个月过去了,不见任何音信,这让他心里很是不安,可又不便打听。他深知自己的短板,主要是年龄偏大,当时自己已经37岁,到了攀登珠峰的年龄上限。在申请表的备注栏,刘亮专门注明自己有10年以上的西藏工作经历,2015年还是珠峰应急小组成员,平常爱好登山攀岩,他坚信前辈能完成的珠峰测量任务,自己也一定能够完成。

  时间很快到了12月,刘亮对自己入选珠峰高程测量队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当时他随队转场西藏,进行珠峰外围的控制网测量工作。在野外作业的空闲时间里,他不止一次地自我安慰,虽然没能成为冲顶队员,但自己目前进行的工作也算是珠峰高程测量这个大项目的一部分,同样值得自豪。就在他已经认定自己没能入选时,有一天他正在野外作业,突然接到中队长的电话,中队长在电话中直截了当地说:“你入选了,赶紧回西安接受中国登山队的考核。”

  2020年5月28日,刘亮登上北坳冰壁7028米

  那一刻,刘亮欣喜若狂,心跳加速,这个迟到的通知让他有些不敢相信。因为迟迟没有结果,他甚至产生了怀疑,以为自己是白日做梦。当他拿起手机,看到手机里的已接电话,他才确定刚才就是接到了电话,自己确实入选了。当天晚上,刘亮在心里暗下决心:既然领导如此信任我,我一定不能辜负,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在离开野外作业场地的那天清晨,刘亮面向珠峰的方向,久久伫立。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中队长柏华岗常说的一句话:“英雄好汉宁有种乎!国测一大队个个都是好儿郎!”

  在训练基地,刘亮下定决心要过训练关,千万不能因为训练不达标而被淘汰,那样不仅实现不了人生理想,还有失尊严。他每天与队友们一道,坚持跑步训练,最多一天能跑20多公里。两个月下来,他累计跑了500多公里。白天,他们还要进行器械训练;晚上,要上登山理论课。超强的训练量使他在一次训练中意外受伤,躺在床上的他给自己鼓劲儿: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给大队抹黑,不能让信任自己的领导失望,更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在人生路上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最终,他咬牙坚持了下来,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北京登山训练,通过了考核。

  红旗插在珠峰顶

  2020年5月24日,阵风有云,天气逐渐转好。

  鉴于珠峰天气复杂多变、峰顶面积狭窄、地势险峻的实际情况,以及年度适宜攀登珠峰的窗口期越来越短的紧迫现状,2020珠峰高程测量指挥部作出了选派有海拔8000米以上冲顶经验的队员组成突击队的决定。最终,次落、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和洛桑顿珠等8人被确定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冲顶队员。

  因冲顶人数减少、登山经验不足,王伟未能进入最后一次冲顶队员名单。他心里虽然满是失落,充满了遗憾,但还是从大局出发,从国家使命出发,对重新编队表示服从和理解。他说,能够最后冲顶,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顶端,亲自将觇标立在珠峰之上,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和骄傲,值得一生回味。可是他心里清楚,荣誉与责任密不可分,前两次冲顶因天气突变而被迫中止,让测量登山队所有人员倍感压力。这一次冲顶,是此次珠峰测高的最后一次窗口期,机会不容错过,对冲顶队员的身体条件把关自然容不得一丝侥幸,更容不得一点失误。在天气良好的条件下,可以说,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否则一切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其实,能够两次到达北坳,能够两次冲击到海拔7790米的位置,对于一个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高度,一个十分壮丽的人生记录。

  蓝天下,云随风移,云开日出,金色的朝霞染红了整座珠峰。8名队员在队友们的热烈欢送下,随着指挥部领导出发命令的下达,第三次向峰顶发起了冲击。

  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出发时,微风轻拂,天气晴朗,可是向上攀爬了没多远,天气突然有了变化,越往上爬,风越大。一名经验丰富的老队员估计,风力起码在9级以上。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寒服,依然感到寒冷。每当有大风刮来,他们要么在原地站稳不动,要么就弯腰躲避;如果风实在太大,他们就会趴在雪地上,等大风过去后再往上攀爬。过了一会儿,风更大了,雪粒在狂风的挟裹下肆意翻飞,几米开外一片模糊。雪粒打在他们暴露在外的脸上,像针扎一般的疼。弥漫的风雪中,队员们只能看清前后队友的身影,摸索着向上攀登。

  从海拔6500米到7790米的路,队员们已经走过好几趟了,可是每一次路况都与前一次大不一样,要么有的地方雪变厚了,要么有的地方出现了断裂,要么有的地方冰墙增高了……此外,异常天气的变化,成为他们一路攀爬的最大挑战。因为风越大,雪也就越大,氧气就越稀薄,天气越寒冷,原本不多的氧气,像是被大风全给刮走了,让人根本喘不过气来。好在他们实战经验丰富,在历经大风大雪气候多变的严酷考验后,一路涉险闯关,成功抵达预定的目的地,再一次登上海拔7790米的2号营地。

  它是营地吗?显然不是,因为临近珠峰的2号营地,同样没有一间遮风挡雨的制式的营房,没有一顶抗御风雪的大型帐篷,营地只是珠峰测高队员们临时休息的一个野外驿站,一块地上积满了冰雪可供冲顶队员支起临时帐篷的缓坡地,一处可供冲顶队员安身休息向珠峰峰顶发起最后冲击的力量积攒地。

  在积满冰雪的坡地上,在风雪交织之中,在接近珠峰的咽喉要地,一顶顶帐篷像蘑菇一样在冰雪中神奇地长了出来,小小的帐篷一时成为冲顶队员的安身之所,向着珠峰攀登的再出发之地。

  5月27日,天气渐好,风速减小,小雪。老队员们都知道,在珠峰很少有不飘雪的天气,小雪就算好天气。

  经过不折不挠的顽强拼搏,经过9个小时的艰难攀登,上午11时整,在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长次落的率领下,袁复栋、李富庆、普布顿珠、次仁多吉、次仁平措、次仁罗布和洛桑顿珠等队员成功登上峰顶,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珠峰之巅。

  站在珠峰峰顶,身处万山之巅,看四周的山峦,群山不见了踪迹,只有与珠峰比肩的洛子峰和马卡鲁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壮观中尽显人间奇迹。近看珠峰山脊,几乎全被冰雪覆盖,只有个别山石兀立,露出褐色的本色。落满了白雪的山峰,千姿百态,像披着洁白盛装的少女;远眺云海,翻腾起伏,宛如潮起潮涌的海洋,蔚为壮观。

  峰顶天气瞬息万变,登顶队员们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按照小组分工,紧张有序地展开了最关键的峰顶测量工作:有的队员在竖立红色的测量觇标;有的队员打开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有的队员操作着雪深雷达探测仪;有的队员在进行重力测量。这一次,他们使用的设备仪器与前几次截然不同,过去为珠峰测高的设备大多从国外进口,而这一次使用的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并且,这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进行重力测量,这一突破性的进展,不仅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还将大大提高珠峰高程数据的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

  很快,觇标像塔一样高高地耸立在珠峰之巅,红色的照准圆笼像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在珠峰顶上发出耀眼夺目的光芒。新一代的觇标除了外观与传统觇标保持一致,无论材质还是科技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标杆和三脚支架都是用优质的合金材质加工而成,比过去的更轻、更坚固、更耐用。照准圆笼上6个光学棱镜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觇标顶部安装了GNSS接收天线,数据收集更现代、更灵敏。

  王伟在珠峰大本营练习树立觇标

  三脚支架的底座加了特殊的冰锥,能牢牢地固定在冰雪上;三脚支架上还配备有3根尼龙绳,尼龙绳从3个方向牵出,通过冰锥进行固定。有了牢固的基础,再加上尼龙绳的拉力,就能确保觇标在峰顶的大风中屹立不倒。

  此时,海拔5200米至6000米之间6个交会点的测绘队员早已枕戈待旦,他们在各自的测量点上已经坚守了8天。当时,登顶队员从珠峰大本营前脚出发,他们后脚也就出发了。登顶队员是冲击珠峰之巅,而这些测绘队员是奔向各自的观测点位。此前,他们已在这些点位上完成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如今,测绘队员们守在各个点位上,只待冲顶成功,红色觇标竖立珠峰之巅神圣时刻的到来;只待那特别的信号从珠峰顶上传来,那些早已对准峰顶的观测仪器就会与觇标返回的信号交会,实现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同步开展,获取珠峰高程测量的一系列数据。

  (节选自《珠峰量高有后人》,更多精彩内容,详见《美文》2024年7期)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