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钱朝铸:鸡笼山与茅山道教一脉相承

作者:随缘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286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50

  我国道教之成始自张天师,天师本名陵,后名道陵,东汉沛国丰邑人,张子房八世孙,受两汉谶纬思想的启示,倡黄老形名人阴阳五行,入江西龙虎山修道,作《道书》廿四篇,及《灵宝经》,为道教之开山祖。

  道教四大名山分别是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龙虎山、安徽的齐云山和四川的青城山。其他道教名山均分布在神州大地,星罗棋布,句容的茅山便是其中翘楚者。而值得和县人骄傲的是,因鸡笼山的道教因与茅山的道教一脉相承,也成了一座小有名气的道教名山。

  《直隶和州志》载:鸡笼山,本名亭山,又名凤台山。《竹书纪年》载:“夏桀放逐南巢,卒于亭山。”《荀子•解蔽篇》述:“夏桀受蔽天道,致使‘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死于亭山’。”传说夏桀与妹喜的荒冢留之于此。此山在州西四十里,下盘绵峦,上冠巨石,纵裂棱摺,状若莲花,为一州奇胜。高数百仞,斫磴绠铁,引以登巅,俯视群山,无敢并者。上有三茅殿,壁以石,瓦以铁。罡风逼人,不可久立。另据《历阳典录》载:鸡笼山“平峦连蜷,突起一石,峰如巨鳌之戴。自顶至踵无寸土,高数百仞。磴道狭不容趾,便山皆铁縆,攀縆而升,有若蚁附。登巅四顾,人出云上。上有三清殿……”

  可见,鸡笼山是一座以道教为主,与儒、释二教共同发展的文化名山。经查史料得知,此山道教和道家活动早有记载:

  一是《直隶和州志》载:在尧舜时期,就有贤人高道名叫许由(亦作繇)的人,与南巢的巢父是好友(他俩曾演绎出“洗耳”的故事),便隐居于此,后人建有“淳熙宫”。

  二是东汉末年,有金福、金干、金坤兄弟三人在此山悟道成仙,被后人奉为“三茅祖师”,并为之塑金身于该殿,千百年来,香火不绝,至今鸡笼山下的一个山口仍称“茅山口”,此山口正对着鸡笼山新建的山门。

  三是康熙《和州志》载:“葛仙翁(即葛洪)曾炼丹于此(鸡笼山),有八卦池。”葛仙翁正是东晋时期的道教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就是被鸡笼山的“三茅祖师”吸引而来。

  四是唐朝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其号与名皆有浓郁的道家内涵。他不仅是被后人奉为“诗仙”,而且是一位大德高道。他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路经鸡笼山,曾拜谒勤思齐将军故宅,并即兴写下了《历阳壮士勤将军名思齐歌》。勤思齐,历阳人,曾被武则天拜为横南将军,后终老故里,隐居于鸡笼山。

  五是公元974年6月,宋太祖赵匡胤在此山安营,喜得太子,遂将原许由隐居之所的淳熙宫加赐匾额为“寿宁宫”。当年9月,赵匡胤命大将曹彬等攻南唐。10月,接受樊若水的建议,在历阳江边预制浮桥成功,遂命先锋大将潘美带领步兵成功通过浮桥渡过长江天险,到达对岸的采石矶,11月宋灭南唐,天下统一大势初现。

  道教的教派由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所创。当年道教可分为两支:“正一派”和“全真派”。其中正一派是以修行符箓为主,由东汉张道陵学道于鹤鸣山,并得到太上老君点化而成。该派早期又称为五斗米道,凡入道者都要交五斗米。该教道士以画符念咒、驱邪降妖为主,如今的茅山派、净明道、天师道等都是属于正一派。

  茅山派,是道教最主要的教派之一,为西汉初年的茅盈、茅固和茅衷弟兄仨所创。他们都出生在陕西咸阳南关,不久慕名来到鸡笼山采药修行,济世救人,又跨江来到句曲山创建茅庵,潜心修道,采药炼丹,为民治病,世称茅山派。《梁书;陶弘景传》载:“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故谓之茅山”。宋太宗和真宗封他们为“真应真君”、“妙应真君”和“神应真君”,统称“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后世称之为“三茅真君”。三茅真君又称三茅君。

  三国著名高道葛玄(164—244),字孝先,丹阳句容人。据《抱朴子》记述,葛玄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后世道教尊称他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葛玄与茅山的联系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隐修与传道。他在茅山隐修,并将自己的道术和医术传授给当地百姓,济世救人。其行为使得百姓充满感激,最终在他飞升成仙后,百姓们为纪念他而建庙供祀,并将句曲山改名为茅山。二是道教传承。他在茅山的活动对道教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尊为道教灵宝道派的始祖,其侄孙葛洪受其影响极大,对道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三是成就道教名山。他在茅山的隐修和传道,使得茅山成为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吸引了众多道士前来修行。公元283年,葛洪出生在茅山山脚下的丹阳郡(今句容,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是葛玄(世称葛仙翁)的侄孙,以其行医独到,善用怪药,故被后人称为小仙翁,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他隐居的炼丹之所就选在茅山大茅峰西侧的抱朴峰,遂成就了他的著作《抱朴子》。本就灵秀的茅山,因他的点化,而飞升为世人敬仰的“天下第一福地”和“第八洞天”。

  据考证,鸡笼山“三清殿”供奉的三茅祖师,即为来自茅山的“三茅真君”。因茅山与鸡笼山一衣带水,隔江相望。有南宋诗人杨万里写下的一首《舟过鹅行口,回望和州鸡笼山》为证:“两月青山不暂离,入城未见有山时。万峰送我都回去,只有鸡笼未肯辞。”所以,鸡笼山前有三茅真君亲自登临采药修道开仙山之始,后有著名道教上清派宗师葛洪来此采药修道炼丹,便尽在情理之中了。

  现今鸡笼山山顶的“三和坛”二层楼内,仍供奉着从“三茅祖师殿”清末遗留下来的三茅祖师圣像。其圣容与句容茅山历来所供奉的三茅祖师圣像形制吻合,一模一样,如出一辙。由此可证,鸡笼山的三茅祖师确为茅山派的三茅祖师,而不是讹传的“三毛祖师”。和州道教是来自茅山的上清派,是当年和州正宗的本土教。

  综上可知,鸡笼山与茅山的道教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受其影响,和县的道教都以正一派为主,发展迅速。著名的道教宫观曾有:三清殿、淳熙宫、寿宁宫、栖云观(枣林观)、紫极观(塔山观)、文昌宫、安和宫、太阳宫、玄真宫、三元宫、玄妙观、连云观和龙兴观等。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宫观都在新中国初期因建设需要,或改为学校,或充作工厂。加上正一派道士规定,道徒可娶妻生子,故该教的道士、山人们为了不累及家人,便韬光隐晦过上了平民生活。

  改革开放后,和县道教获得了新生,虽然如今的修道者比当年少了许多,但仍能在一些乡村看到奇门遁甲、画符念咒的场景。可见茅山道教对于鸡笼山道教的发展影响多么巨大,尽管屡遭灾难,仍然延绵相续,源远流长,是因为它的教义和理念已经融化在劳苦大众的血脉之中,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又因鸡笼山的道教信奉的无为而治,与儒教信奉的中庸之道、佛教信奉的“大慈大悲”精神一拍即合,都对“和”情有独钟。这与和县因“和”而生也非常巧合,难怪和县确定的特色文化就是“和文化”,也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所以笔者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和县鸡笼山一定会再现当年儒道释三教合一共同发展的辉煌,一定会打造成新时代一个极具文化旅游特色的网红打卡地。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