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程凤兰:走笔褒婵山

作者:随缘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132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50

  我在去褒禅山的途中才听说,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写的就是我就要去的这座山,想到将要和这个历史巨人踏上同一座山,立马觉得此行有了质感,一时精神大振。

  走近褒禅山,感受最深的是无处不在的王安石印象。山脚下的王安石文化广场,雕刻《游褒禅山记》的石壁,不怒而威,意志昂扬的王安石塑像,路边装扮成王安石的当地俗人。我一时有些恍惚,我来看山还是看王安石?比起落脚并被埋葬在此的唐朝高僧慧褒,王安石在更广阔的历史的人文的世俗的层面,成就了今天的褒禅山。

  历史记得王安石,主要是他的官至高位,两次出任宰相;他的文学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名扬世界的改革家身份。如欧阳修所言“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锋”。而褒禅山记得的王安石,年方三十四,是当时的学霸,进士全国第四名。在地方任小官-舒州(今安庆)通判。任职期满,这个有着满腹才华,壮怀激烈的青年,和朋友及弟弟回家路过此地,即兴游览,因游览华阳洞后洞时的半途折返,而引发千年之叹"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褒禅山的自然景观,我喜欢购票亭后的湖泊。静水深流,不沾烟尘,那一刻,初夏的太阳照得人无处藏身,乍一见这么一潭碧水,所有的人都生出亲近之意,会水的想下水游个来回,旱鸭子想泛舟湖上,击水放歌。离开湖边,景区被一排竹篱笆与广场隔开,我们持票进入,道路的右边是一片平坦开阔的林地,地上是寻常的野花杂草,并不密实,阳光下,有斑驳的光影,山风也可随意穿越。当地的朋友玲说,前些年,她和几个同学,带上些吃的,在这片林间,一坐就是一下午。我很诧异“花钱买票来这闲坐"?“那时褒禅山尚未开发。”哦,这座因王安石,而在世人心中耸立千年的山,被开发成风景区,居然是近几年的事。

  进入景区不远,就是华阳洞的入口。华阳洞号称天下第一洞,“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洞洞相通”,被誉为“天下第一名洞”。

  洞内怪石嶙峋,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形态各异,在五彩灯光的映照下,如梦如幻,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比起自然景观,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它的历史人文积淀。洞壁上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赫然在目,而回步厅则是因为后来的和州知府王大过,在王安石止步的地方裹足不前,不敢越其位而得名,知府实在是不解相国意。我们从前洞进入,到回步厅,这是相国不曾涉足的地方,也是他遗憾没有一探究竟的神秘洞窟。如此,相国被我们轻易超越了。

  我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下山。山脚下的一处民居,深深吸引了我。和景区光鲜亮丽的建筑不同,它简单粗糙,两层小楼,外加一个院落,院中一棵高大的柳树上有一个枯枝垒成的鸟窝,刹那唤起我们久远的乡村记忆。隔着道路,是一片菜地,即将成熟的油菜,藤叶初生的四季豆,还有韭菜窝笋,它们自成一体,充实着一家人此季的菜篮子。房子的左边是一片枣林,它是人工林,那些古老的枣树不知从哪儿迁徙而来,而枣林间,一大群鸡悠闲地觅食。这样的乡居,这样的生活,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合适的,自在的,我对此心生敬意。

  我这样的小民,褒禅归来,忘了山水,不忧天下,却仍想着王安石,想他长衫飘飘,游山而思家国天下。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