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合肥城市记忆馆里寻乡愁

作者:程宏斌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329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42

  两年前从新闻中看到一则消息,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上的原市政府办公楼将要进行改造,主楼南楼将作为合肥城市记忆馆对外开放。

  在国庆75周年来临之际,合肥市政府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合肥城市记忆馆将于10月1日正式开放,同时于9月23日起启动压力测试,市民可以在网上预约提前到合肥城市记忆馆体验时光穿越的场景。我赶紧上网搜索“合肥城市记忆馆”公众号,还好预约到了周末上午的票。

  周六早晨,妻子打电话给岳父岳母约他们一起去看,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来合肥工作生活了六十多年,对这座城市怀有深厚的感情,一听说到合肥城市记忆馆参观,一连说了几个“好、好”。

  上午九点一开馆,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有子女陪着年迈的父母,有父母带着年幼的孩子,更多的是中老年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去寻找心中那份美好的记忆和别样的乡愁。

  在“合肥不错”主题展厅,“第一座人民公园、第一辆客车、第一座钢筋水泥市政桥、第一条沥青城市道路……”一幅幅老照片唤起了很多人的回忆和感慨。墙上的屏幕正在播放1958年9月毛主席乘坐敞篷车在长江路接见20万合肥群众的影像,岳父回过头对我们自豪地说,那时他就站在长江路欢迎的人群中。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陪着满头白发的老母亲也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看完后中年男子询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能否拷贝下播放的录像,他说,我母亲在影像中看到了欢迎人群中我父亲的身影了。

  我们随着人群走到一幅合肥老火车站站台和绿皮蒸汽火车的照片前,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曾在这座车站经历过离别时眼泪和相逢时的喜悦。一列铜绿色的车厢在晃动的光影中穿越时光行驶,老人们坐下在沉思,孩子们兴奋地在车厢的过道上奔跑喊叫,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保存在参观者的手机、相机里。

  走进“工业璀璨”展厅,我们看到一个个熟悉的厂牌。上世纪80、90年代我们生活工作在瑶海区,那里是合肥工业基地的摇篮。我们经常乘坐3路“大通道”公交车(曙光电影院—七里塘)到市中心的百货大楼、新华书店,沿途经过纺织厂、染织厂、拖拉机厂、砂轮厂、无线电二厂、矿机厂、电冰箱厂……如今有些工厂已成为历史,但它们为合肥经济社会发展曾经做出的不可磨灭贡献会永远被载入史册。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合肥钢铁公司的不锈钢厂牌和一些老照片、老物件,一切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我们停下来仔细端详图片和文字说明。岳父岳母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妻子生于斯、长于斯,我也在这里工作了六年,青春年华最好的时光留在了这座火热的工厂。这个曾经是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中国钢铁战线的“十八罗汉”,毛主席两次视察过的钢铁企业,“男娶安纺、女嫁合钢”成为当时年轻人择偶的标准。

  后来随着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曾经风光一时的合钢关停破产,退出了历史舞台。虽然离开合钢多年,我曾很多次地在空旷的车间厂房、红砖黛瓦的筒子楼宿舍、墙面斑驳的影剧院、废弃的铁路专用线等处徘徊,总是怀着一种崇敬、肃穆的心情凝望,钢花飞溅、机声隆隆、彻夜不眠、热火朝天的场景还在眼前浮动,合钢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吃苦耐劳、负重前行、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精神还时常激励着我。期待在这片激情燃烧的土地上,合钢能以另一种方式涅槃重生,再铸辉煌。

  走进“街市熙攘”展厅,人头攒动,笑声不绝。骑着三轮车、头戴三角帽的城隍庙“蚕豆大王”“一毛啦,吃热的”的吆喝声唤醒了很多老合肥人久远的记忆;到工农兵纺织品商店“扯块布做衣裳”的情景依稀可见,那空中穿梭飞舞的票夹子曾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过年走亲戚到三孝口“张顺兴号”买合肥麻饼、白切、烘糕、寸金“四大名点”成为很多人的不二选择;岳父骑着二八杠自行车带着一家人到合肥饭店吃小笼包的情景成为妻子童年最甜美的记忆。

  在艺芳老照相馆,工作人员热情地请岳父岳母坐下拍照感受AI技术的魅力,通过微信“扫一扫”,立马一张穿越时光的、还原老人年轻模样的结婚照便出现在我的手机里,给老人带来了惊喜。

  在众多的合肥名优产品展示墙上我看到了“刘世祥厂长又笑了”的广告语,虽然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哪家产品的广告语,通过手机百度下,原来是当年风靡合肥大街小巷的廉泉啤酒广告,“廉泉啤酒,全国第九”“刘世祥厂长又笑了”。这时,我们几个人也都会心的笑了。

  在一处复原上世纪80年代末的居民家庭里我们停下了脚步,不大的房间里有一张铺着印花床单的木板床,美菱单门冰箱、荣事达双筒洗衣机、五斗橱、写字桌排放在房间的四周,一台吊扇悠悠地转着。一个小男孩坐在单人沙发上一手拿着话筒,一手转着电话号码盘,一个小姑娘坐在17吋的黄山牌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观看风靡一时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澎拜激昂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歌声在房间飘荡。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啊,那就是我们当时的家!

  “文化兴盛”展厅通过文学、非遗、戏剧、体育、群艺等内容展示合肥文化的繁荣兴盛和精神内在。我们看到了多元文化在合肥的交融汇聚,黄梅戏、徽剧等和合肥地方戏庐剧相互借鉴、百花齐放。《天仙配》从这里搬上银幕,黄梅戏成为家喻户晓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一部《天云山传奇》使安徽文学响誉全国。

  一个个名字如诗般的悦书房和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运动场遍布全市的街道、社区、公园和商圈,满卷书香和我们的市花桂花一样香染城市的每个角落,为市民提供精彩纷呈的精神食粮。合肥成为“2023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吸引一大批新合肥人在这座宜居城市扎根落户、安居乐业。

  “科教兴市”是合肥引以为傲的资本。展厅里的一些图片、文件、实物等史料讲述了合肥科教发展的历程,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人以包容的情怀、舍得的境界与开放的精神,向中国科大师生敞开热情的怀抱,“倾城之恋—一座城市与一所大学半个世纪的情缘”的故事至今还让人们津津乐道。合肥与中国科大相互赋能、协同创新,走出了一条创新崛起的独特路径。一大批“国之重器”在合肥诞生,“科里科气”的合肥一跃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优秀人才资源持续集聚,科创名城已成为合肥最响亮最耀眼的名片。

  从“城建蝶变”展厅一帧帧图片和光影中,我们看到合肥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岳父说,1958年他刚到合肥时只有长江路、芜湖路两条马路,路很窄,汽车也很少,如今的合肥路、车、桥不知翻了多少倍。是啊,从1949年城区7.5万平方公里,6.9万人口的小县城,发展到2023年城市建成区面积528.5平方公里,GDP12673亿元,常住人口985.3万人的特大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我们是这座城市的参与者、记录者、奋斗者,从淮河路上第一座钢筋水泥桥到五里飞虹和四通八达的城市立交桥,从驮着煤气包艰难负重的公交车到开往春天的五条轨道交通线,从普通铁路时代的一条淮南线到高铁时代的全国重要交通枢纽,水运交通通江达海,区域性航空枢纽地位明显增强。从获得首批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到国家森林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等诸多国字号荣誉,我们亲眼目睹了合肥在不断地变大、变壮、变强、变美。

  1956年9月,毛泽东主席挥笔写下“合肥不错,为皖之中”,为合肥成为安徽省会一锤定音。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考察时称赞道:“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 六个主题的全方位展览,让我们看到了合肥坚实的发展印记,我们为合肥取得辉煌的成就而点赞,也为身为合肥的一份子而骄傲。

  走出合肥城市记忆馆,我们还意犹未尽沉浸在观展的氛围中,岳父岳母已在小声地商量下次参观的时间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合肥城市记忆馆的开放,为每一位合肥人寻根溯源、展望未来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那份回忆、那份温暖、那份感动、那份感激,都会时刻激发每一个在这座最具幸福感城市生活的人们,奉献自己的一生去爱这座养人、创新的城市,去奋斗、守护、呵护这座美丽的家园!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