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下午,我们学校放假了,中午回到家,休息一会儿,便一家人准备再次回老家。听到老公打电话给同事,去拿点药——给公公吊盐水。所以在半途中,老公的车拐弯走错方向的时候,我没有像闺女、儿子那么惊讶,我告诉他们,他爸爸去拿点药。
虽然经常路过这边,但这桥边的村庄还是第一次来。这条路弯弯绕绕,里面的水泥小道,因为夜里刚下过雨,显得很干净。路两旁的绿树环荫,看起来也十分雅致。
车子停下来了,老公下去拿药。我比较好奇这个新地方,观察四周:国家政策好,现在很多乡村有了自己的卫生室和村部,且卫生室和村部大多是连在一起的,房子的建筑结构看起来也算是独具匠心,设计造型各不一样。虽然不能用上“富丽堂皇”,但和乡村建筑来比,也算是别致。
看到门口一排大字中的其中两个字“恩覃”,因为之前这些名字,我也只能是从老公嘴里听到的多一些。其他的和我无多大关联,没有亲戚朋友,也没有任何和我熟悉的人在这。因为上面的字有点潦草,我和闺女认真辨认并争论一番:第一个字里,闺女说可能是人名。再仔细辨认:“吕恩覃事迹陈列馆”,果然是人名。
有清洁阿姨正在擦玻璃门,擦得好亮,也证明了这个里面的重要性。千载难缝的机会,我让闺女下去看看。里面刚刚来了几个穿着得体的女子,还来了几个本地的老人,我们一起问了那位阿姨:“可以进去吗?”她说:“可以。”
我便和闺女一起走进正门,映入眼帘的是吕恩覃烈士的雕像。因为待会儿还要赶路,所以便一边走一边拍,用相机拍了个遍。陈列馆里有吕恩覃烈士的介绍,其中的一段话:“1951年3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时年37岁。”一个风华正茂的年龄,令人痛惜!
里面陈列着吕恩覃烈士的那件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用大棉袄,那把已经生锈的冲锋号,我还真切看到“陈家港战斗中被俘日军所用的饭盒”,“陈家港战斗中被俘日军所用的水壶”,“缴获的日军上衣”,陈列柜里还有“志愿军子弹袋”,“解放战争时解放军所用水壶”,“解放战争时期滨海县政府所用的电话机”,“抗美援朝志愿军所用文件包”,“解放战争时期所用的水壶”等很多物件并配有相应的文字介绍。
闺女和我巡视了一圈,儿子进来了,也拍了几张照。早就有这么个想法:一次在南京有事,想带着家里面的一群小孩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看,事与愿违。那一年,去的时候正值是盛夏,天气炎热得不得了,熟悉地形的二嫂带着我们转了几班公交车,到那才发现星期一下午闭馆,只得扫兴而归。今天能就近带着闺女、儿子,真真切切看到了战争时保存下来的物品,我自己也再次感受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深刻意义。
陈列馆里,还出现了另一批烈士名单,这些英雄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他们也有家,也有妻儿老小,但是在捍卫国之大家面前,他们心中只有国之大家。闺女说:“这趟来值了,意外收获!” 就这么平凡的路过一次,收获满满,敬佩满满,感受满满。
我会把这些照片展示在班级大屏上,让我的学生也亲身感受一下,也让他们知道:我们身边还有像这些更多的英雄——一直在保家卫国的军人,我们要敬仰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要珍惜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立争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微薄之力,力志成才,将来也能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