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彭福东||走进巴金的心灵世界之③说真话的勇气

作者:沉香凝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70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1998年12月29日,94岁的巴金对新华社记者赵兰英说,“我死了后,你帮我写一篇文章,看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此时此刻,无论是跟踪采访巴金超过26年的赵兰英,或者是真正读过《随想录》的读者,想必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

  《随想录》为何令读者感到震撼?是因为巴金的勇气,言当时人所不敢言!是因为巴金的真话,讲出了很多人心底里的话!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巴金就好像一面澄明的镜子,照出了真实的自己!扪心自问,我们有巴金的勇气,公开地袒露自己的心声,真诚地忏悔自己的过往吗?

  巴金在此书写作此书时一再强调,《随想录》是作为留给后代的“遗嘱”而写的,“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这就是巴金在写作《随想录》时的坚定信念。他曾多次说过,“我觉得我开始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随想录》是他自愿写的真实的“思想汇报”!

  《随想录》中专门论及“说真话”的文章,包括《说真话》《再论说真话》《写真话》《三论说真话》《说真话之四》《未来:说真话之五》等共6篇,分别收录在不同的集子里,充分体现了巴金对说真话的坚持和重视。

  其实,《随想录》五册,150篇文章,42万字,是巴金在年届75高龄之后,历时八年,披肝沥胆、和血带泪写成的。每一册、每一篇都是讲真话的灵魂独白,无不闪耀着实事求是的光辉。也正因为如此,《随想录》被视为一部“讲真话的大书”,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旗帜鲜明的真话文学。

  “我想讲真话,也想听别人讲真话,可是拿起笔或者张开嘴才知道说真话是多么不容易,我边写边想边思索,越写下去月认真也越感痛苦。”这是巴金在经历了“文革”十年之痛后的深彻感悟。巴金之所以写作《随想录》,就是要通过往事与思考,提醒自己、告诫读者说真话、做真人,“每个人应该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巴金《随想录》的第一篇文章—谈《望乡》,最初发表于1978年12月,离结束“文革”的时间还不时很久,不少人还心有余悸,思想、观念还没完全扭转过来,对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都不愿意或不敢公开谈论。当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演日本影片《望乡》,在国内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甚至说这是一部“黄色电影”。巴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就这些敏感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对于拥有相当名望的人来说已实属不易。

  而其后巴金在《随想录》中对“文革”的反思和批判,更是表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巨大勇气。“文革”十年对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而知识分子受到的冲击更是前所未有。就巴金所在的文学艺术界而言,文学创作单一化,高大全,脸谱化,非好即坏,斗争哲学盛行,棍子乱挥,帽子乱扣,左倾思潮严重,作家不能有自己的真实思想、真实感情。不少作家放弃了独立思考,热衷“遵命文学”,人格极度扭曲,不敢与假、丑、恶作斗争,甚至出卖灵魂,助纣为虐。对于这些令人痛心与耻辱的现象,巴金在《随想录》中都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然而,最令人敬佩和动容的,是巴金真诚而深刻的自我解剖。“文革”十年,“人人都卷了进去”,每个人都有责任,巴金对此也没有回避,“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巴金坦诚自己在“文革”中虽然没有做过出卖灵魂之事,但也有过迷信和盲从,讲过违心的话,写过违心的文章,也跟着说过谎、吹过牛,也曾伤害过一些朋友。《随想录》中,巴金反省了自己当年所犯下的错误,并对自己曾经的行为表示忏悔。“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过假话,我不曾跟假话作过斗争。”“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空话说得太多,写作了六十几年我应当向宽容的读者请罪。”“我怎么忘记了当年的承诺?我怎么远离了自己曾经赞美的人格?我怎么失去了自己的头脑,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甚至自己的语言?”

  巴金在一次谈文学创作时说过,“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文学和人的一致,就是说要言行一致,作家在生活中做的和在作品中写的要一致,要表现作家的人格,不要隐瞒自己的内心。”对于巴金而言,“讲真话”不仅是写作的基本标准,更是为人处世的一贯风格。讲真话、做真人、捧真心,巴金不仅完成了一名知识分子的自我人格塑造,也是使他赢得了人们的热爱和尊敬,也是他被视为“文学的良心”、作为一座丰碑而屹立于现代文学史上的最可贵之处。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