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朋友圈才知道今天是父亲节,一年中这些大大小小的节日,我总是记不住,想念他们的时候,我就买一些他们喜欢吃的东西回家看一眼,心里就踏实了。
人们常说“严父慈母”,可在我们家正好相反,平时母亲对我们的要求要严格一些,在我们姐弟四个耍性子的时候,父亲总会无条件的包容我们,还想方设法的哄我们开心。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从来不是打骂,而是说理、讲民主。当时在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很普遍,可是在我们家姐弟四个的零食总是平均分着吃,不是因为我和姐姐是女孩子而不让读书的。记得姐姐读到初一下学期的时候不想去学校读书,那天下着雨,父亲一边弯腰帮姐穿好胶靴,一边把学费塞在姐的口袋里说;“家里再穷,爸爸也要让你读书,没有文化是不行的。”父亲是个军人,在部队当兵六年,因机遇不好,队伍那年政府没有安排工作,父亲只有小学文化,后来就在家务农。父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再苦再累他都希望子女能把书读好。
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与三好学生奖状失之交臂(从我进校门读书每年都能拿奖状回家,那时我的成绩一直是父亲的骄傲)。回到家父亲并没有问我奖状的事,第二天他送我一本新买的牛皮纸封面的笔记本奖给我,并鼓励我。从那以后,好好读书就是给父亲最好的回报,小小年纪的我从那时开始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考上(跳出农门),不能辜负父亲对我的期盼。
小时候去开城姑姑家,几十里的路程,走不动,父亲就把我扛在肩头,坐在父亲的肩头,双手抱着父亲的脖子,听父亲一路的故事,是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父亲讲的最多的是他在部队站岗防哨的军旅生活,父亲从部队带回来的军用水壶,每到夏天那个橄榄色的水壶给我们全家带来了多少“甘甜”的回忆。对我来说最遗憾的是:读师范时,刚好我们那届没有军训,连唯一体验军人生活的机会都没有。不过父亲那勇敢、正直的军人形象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
小学的时候,父亲在大队部放电影,在八十年代,这是个新鲜玩意,每到春节前后,看电影的年轻人特别多。但父亲从来不让我们去看。有一回放完学,我和姐姐跑去电影院,刚好父亲不在,看门的叔叔在我和姐姐的恳求下,便让我俩进去了,看得正起劲时,父亲查验观众门票时发现了我和姐姐,吓得我俩不敢出声,当时父亲没有责怪我们,也没有赶我们回家,只是告诫我俩下次不许这样。那是我第一次看电影,名字好像叫《送驼铃》,故事情节好像是战友之间分别的内容,印象最深的是电影中那人用手剥了几瓣皮就吃的水果应该很好吃(后来才知道那是香蕉)。感谢父亲没有打断我们这回偷看电影的好奇心。
在我考上幼师的时候,父亲比谁都开心,虽然一大笔学费都是借来的,但父亲生怕我省吃俭用影响身体,叫我在学校要吃好,不要想着“钱”的事,每次放假回家,父亲总是让母亲做我爱吃的。每次上学都是父亲送我上车,我想朱自清的《背影》应该是每一个游子对父亲最深刻的情感共鸣。永远都铭记于心。
刚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初中的母校任教,父亲送我去学校报到,在我人生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是父亲陪着我,对于父亲的依耐已成为一种习惯,记得一回放学学校开教师会,下班比较迟,父亲和母亲一路迎我走了大半里路,我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父母还如此不放心我走晚路,看到他俩的身影,一下子触动到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父亲的爱最温暖、最甜蜜,虽然我已人到中年,在享受父爱时,俨然是一个天真快乐的孩子。爱,不需要喊口号,那是份只有我们专属的心灵感应。父亲在和别人维护正义时,脾气比谁都拧,可他把一辈子的温柔都给了我们姐弟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