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抹不去的霞彩之二十三:我妻曾经乞过“巧”

作者:盛林仙儿   发表于:
浏览:45次    字数:151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7篇,  月稿:0

  我与我妻,结合三十余年了,她一向保守,口恁,更不愿说过来事。

  今天,是正月十三,妻在捏年灯,我无事,便与妻闲话。妻一改往日的常态,话语较多,谈及民俗,妻说,今天是正月二十三,该捏年灯了,因为正月十五该点年灯。我问,正月十五为啥要点年灯?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一阵沉默过后,妻突然问:“小时候,你乞过巧吗?”我答:“没,啥叫乞巧?”妻笑了,埋怨我说:“连这个都不懂!”脸上洋溢着一丝自豪。接着,她给我说起了做少女时的一些往事。

  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谓之“乞节巧”。在乡下,被称为“乞(祈)巧节”,似乎是女孩子,确切说,是少女的专利。乞巧节前一天,少女们要集齐七个人,手拿饭碗或能够盛米面的东西,挨家挨户地乞讨,也叫“乞巧”。乞巧时,她们欢声笑语,打打闹闹,非常的开心,每到一户人家,嘴里还念念有词:“给俺些米,给俺些面,俺们讨来做巧饭”“七家米八家面,七个姑娘要巧饭”。那些被要米面的户主,也都知道明天是“乞巧节”,总是善意地笑笑,感到这些孩子的天真可爱,愉快地给她们一些米面。

  等要够了“七家米,八家面”,她们交由一人保存,期待着乞巧节这天早起享用。

  七月七这天,她们从吃水井里提上一桶井水,拎回家,拴在树上,或一处不着地的地方,等次日早起做饭用。当然,还要找好锅灶,准备好烧柴。

  乞巧的姑娘们约好,七月七这天早起,天不亮开始集合,做饭,因为有吃巧饭不能见太阳的说法,否则就不灵验了。

  这天早起,姑娘们一个个都比往常起得早,黑魆魆的赶到一个十字路口。据说,也只有在十字路口做出的巧饭,才灵验。她们来到后,有的支锅灶,有的生火,有的添水,有的抱柴火,大家一起动手,伴随着看不见的炊烟,开始熬巧饭。在她们看来,这顿饭,关乎着个人的幸福和未来,承载着她们的希望和梦想,那里蕴藏着一个七彩的会开花的梦,似乎,吃过这顿巧饭,仿佛她们就真的心灵手巧了,真的会穿针引线,成为女红的高手了。其中的对美好的憧憬与向往,自在她们的内心,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有,并且还十分的瑰丽与美好。

  姑娘们吃过“巧饭”,太阳才懒洋洋地升起,乞过巧的姑娘们心里被美好的憧憬与向往鼓胀着,一个个精神饱满、丰沛,笑声朗朗,像小鸟一样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心满意足地回家去。

  关于乞巧,是否灵验,我没有考证过,但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先祖留下了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民俗,这些民俗,历经岁月的沉淀和过滤,有的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焕发出熠熠的辉光,而有的,则在岁月的长河中流失了,丢弃了,有些民俗,似乎丢失的很快,仿佛就在昨天。想想,还是忙碌的人们在“一切向钱看”的指引下,变得日趋功利化了,有的还满身散发着铜臭味,让人不敢也不愿近前。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民族的悲哀?!

  少女时乞过巧的妻子,也看不出怎么心灵手巧,但也着实不笨,至于命运,也不是很好。她和我结婚后,整天泥里水里干活,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孝敬婆母,逢年过节,竟连买一件衣服,也要斟酌再三,显得颇为“小气”。特别这些年,盖房,娶儿媳,偿还外债,节衣缩食,每天还要奔波五十里,到县城打工。想想,真让我于心不忍,为此,我感谢妻,感谢她一如既往的劳作和对这个家的付出。我已习惯了看她并不粉嫩的面影,和有些粗糙的手掌,我习惯于抚摸她粗粝的脸庞,我乐于接受她并非普通话而乡土气息浓郁的方言,我热衷于看她劳作后疲惫的喘息。我愿做她的一把伞,骄阳下,为她抵挡烈日;阴雨时,为她遮风挡雨;夜晚时,伴她入眠,酣然入梦。

  今年的乞巧节就近在眼前,我有感于妻子当年的乞巧,想到许多,说了一些题外话。

  而今的少女们,还有人知道乞巧节,有人乞巧吗?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盛林仙儿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