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是辉煌的,而他的情感世界也是可歌可泣的。
苏轼的发妻王弗是他老师王方的女儿,秀外慧中、知书达理,比苏轼小2岁。苏轼读书的寺庙有一方池塘,环境优美,他经常来此朗读诗文。有一天,他在池塘边看着平静的水面,突然大叫:“好水岂能无鱼?”,随即双手击掌三声,只见鱼儿纷纷在水中翩翩起舞。苏轼便向老师建议:“美景当有美名”,于是老师邀请当地的文人雅士前来竞题,可惜他们的题名不是过俗,就是太雅,最后苏轼展出了自己的题名:“唤鱼池”,大家纷纷叫好。此时,王弗也差遣丫鬟送来题名,打开一看,也是“唤鱼池”,令众人惊叹不已,这真是不谋而合,韵成双壁。老师看到这种情景,突然产生一个念头,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给苏轼。
1054年,他们结为夫妻,苏轼18岁,王弗16岁。婚后苏轼因为有了王弗,那真是红袖添香,读书更加发奋,1057年参加科考,进士及第;1061年参加制考,取得“第三等”的最好成绩,这在宋朝百年制考历史上尚属首次,得到了宋仁宗、欧阳修的赏识。走上仕途后,每当苏轼与客人交谈的时候,王弗都会隔着帘子倾听。因为苏轼性格外向,说话直来直去,经常口无遮拦。客人走后,王弗就会帮助苏轼分析他们谈话的得失、客人来访的意图及其品行,提示他说话莫过头,交友需谨慎。王弗不仅是苏轼生活上的贤内助,而且还是苏轼事业上的智囊。
可惜天妒红颜,1065年5月年仅27岁的王弗不幸病故。他们的婚姻只有10年,但是却带给苏轼无尽的思念。1075年的一个晚上,苏轼梦见了王弗,醒来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此时,王弗去世也已经10年,但苏轼仍然难以忘怀,这首词表达了他对王弗缠绵悱恻的悼念之情。
苏轼的续弦王闰之是王弗的的堂妹。1068年10月结的婚。其实他们的婚事,1066年6月苏轼将父亲苏洵、妻子王弗的灵柩运回眉山就定下了,只是因为守孝的缘故,婚期才推迟了。当时儿子苏迈只有6岁,只有王闰之才能细心照顾他。事实也是如此,王闰之对苏迈视如己出。王闰之比苏轼小11岁,性格温顺、端正大方。苏轼的堂侄去世后,家里生活困难,苏轼见状,就将堂侄的遗孀和他的两个孩子都收留了,一大家子十几口人的生计全都交给了她,可见她的贤惠和勤劳。苏轼生性豪放,王闰之给予了他充分的自由,苏轼将王朝云收在身边,虽然这在古代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是王闰之能与其和睦相处19年,足见她的气度和雅量。她嫁给苏轼25年,历经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的颠沛流离;遭遇“乌台诗案”的煎熬,当得知朝廷要捉拿苏轼的时候,王闰之担心被人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出罪状,就把他的文稿给焚毁了,这无疑是件憾事,但是作为妻子,她保的是丈夫的性命,而不是诗文,王闰之护夫心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承受黄州的艰难生活,到黄州的时候,苏轼不仅没有职权,而且还没有俸禄,王闰之就带领家人开荒种地,维持生计。不论苏轼是升迁还是贬谪,她都能泰然处之,无怨无悔地与其同甘共苦。
1093年46岁的王闰之辞世,苏轼写下了《祭亡妻同安郡君文》“维元祐八年,岁次癸酉,八月丙午朔,初二日丁未,具位苏轼,谨以家馔酒果,致奠于亡妻同安郡君王氏二十七娘之灵。呜呼,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这篇祭文,字里行间不仅体现了王闰之是一位贤妻良母,而且表达了苏轼对王闰之的眷恋之情。8年后,苏轼驾鹤西去,他的弟弟苏辙将他与王闰之合葬在一起,完成了苏轼的遗愿。
苏轼的侍妾王朝云原本是杭州的一名歌姬,1073年3月,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与友人在西湖乘船游玩,饮酒吟诗,王朝云在旁伴舞。天生丽质、楚楚动人的她引起了苏轼的注意,苏轼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面上是写西湖美景,实际是赞美王朝云。在和王朝云交谈中,苏轼得知她是因为家境贫寒而沦落为歌姬的,同时发现她聪慧机敏,怜香惜玉的他主动为王朝云赎身,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只有12岁。从此,王朝云跟随苏轼辗转各地,同样经历了“乌台诗案”的磨难。她是在苏轼贬至黄州的时候纳为侍妾的,时年18岁,与苏轼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1083年,22岁的王朝云生下儿子苏遁,在陪同苏轼前往汝州赴任途中,不到1岁的苏遁不幸夭折,苏遁是王朝云唯一的亲生骨肉,她的痛苦是常人无法体验的。1094年,苏轼再贬惠州,他将家里的姬妾全部遣散,唯有王朝云不肯离去,执意追随苏轼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惠州,善解人意的她经常弹唱苏轼的诗词,为他排愁解忧。其实,苏轼一直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有自己的政治操守,不愿随波逐流,所以常常遭到打压和排挤。有一天他指着自己的肚子问侍女:“你们有谁能说出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一侍女答“是文章”,苏轼摇头,另一侍女答:“是见识。”苏轼还是摇头,王朝云笑着说:“先生这肚子里装的都是不合时宜。”苏轼笑着说:“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这里的“不合时宜”,指的是苏轼的政治抱负没有得到实现。王朝云的确是他的知音,说出了他的心声。
1096年7月王朝云经受不了岭南的蛮风瘴雨溘然长逝,年仅35岁。苏轼悲痛欲绝,再也没有娶妻纳妾。他将王朝云葬在惠州西湖南畔栖禅寺的松林里,为她写下墓志铭,在墓前筑了一个亭子,因为王朝云生前曾以“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来劝慰苏轼看淡人生,苏轼以此为亭子取名“六如亭”,并撰写了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副楹联,不仅包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坎坷人生的感慨,更是对相伴自己22年红颜知己的怀念。
官场上苏轼无疑是失意的,但是他的爱情却感人至深。发妻王弗与他情投意合;续弦王闰之与他相濡以沫;侍妾王朝云与他心心相印,她们是苏轼的生活伴侣,情感支柱和精神慰藉,也是他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