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贺承德——战火中的南泥湾

作者:贺承德   发表于:
浏览:20次    字数:147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10篇,  月稿:0

  战火中的南泥湾,是个鬼地方。以我之见,那是个连鬼都不待见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鬼在这个地方都难以生存下去。那里是蛮荒之地,没有人烟。但三五九旅的战士们,犹如天兵天将,他们却活神仙般地存在着。他们是生产模范,他们是劳动英雄。

  英雄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连口饮用水都找不到。如果不是一只好心的小鸟充当了向导,我真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化身为荒漠中的沙子。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有青春的稻草一样的身子。倘若没有水的滋润,那嗓子眼儿恐怕迟早会干涸成一道烟,一把火。只有找到水源,才能够找到生命的靠山。只有找到生命的靠山,才能够凝聚起更壮美的军魂。

  在南泥湾,有的人是口渴而死的,有的人是饥饿而死的,还有的人是被狼活活咬死的。人饿得像狼似的,狼饿得像人似的。我估计,野狼都是饿死鬼脱成的。他们成群结队地在夜间出,见到了人,就像见到了救命的血。

  从石头的牙缝里抠出来的那几滴水,少得可怜。它只能涂抹一下干得裂开的嘴唇,根本无法达到解渴的境界。这毕竟不是生存的长久之计,要想在南泥湾站稳脚跟,就得打出一口水井来,或者找到更多的水源。失败了,并不可怕。成功,哪有那么容易?再挖!再找!希望是失望的孪生兄弟。水终于像花一样,在人的眼里笑着,张开了甜嘴。

  口渴的问题算是彻底解决了,但是饥饿的悲剧仍在上演着。一个人饿死了,另一个人也跟着饿死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革命的种子,但是这样的种子埋葬在土地的怀抱里,终究无法生长出庄稼。粮食和子弹一样短缺,都成了稀世珍品。一些战士饥饿得昏了头,开始对种子动了歪脑筋。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牺牲几匹战马来充饥。那些战马也懂得人情味儿,它们哭了,眼泪溅了子弹一身疼痛的血。马肉汤烧好了,战士们却难以下咽。毕竟他们和战马是生死兄弟,有着过命的交情呀!马舍己为人、以命换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景仰。再加上有毒的野菜和没毒的野菜帮衬着,战士们悲壮地饿着死,也顽强地活着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南泥湾注定是块神奇的土地,它以1/10的牺牲,粉碎了日伪军妄图困死和饿死我军的阴谋。别忘了,在这里还有乐观的皮影戏,来活跃一下战士们的文化生活。西北的汉子绝不会像个做噩梦的小姑娘,抹着眼泪哭鼻子。在黄土高原战斗,镢头取代了枪支,荒原成了战场。这战场需要的不只是子弹,还有血汗。镢头也是铁器呀,它有着和枪支弹药一样的物理属性。在士兵的眼里,镢头也是重武器。这样的重武器比药品还要稀有。小把戏,只能用草船借箭的方法来进行,化妆几个穿着八路军军装的稻草人,借敌军的几发炮弹的碎片来使用一下,打造几把镢头。遗憾的是,敌军太小气了,不愿狮子大开口。

  为了制造更多的镢头,只能去撬铁轨了。但是铁轨被鬼子的重兵把守着,他们看得紧,就像是看着自己的骨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战士们就是要在虎口里拔出几颗牙来。你想想,战斗能不激烈吗?牺牲能不壮烈吗?就这样,有些人失去了亲情,有些人失去了友情,有些人失去的却是爱情呀!

  南泥湾是毛泽东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的响彻地。它是战士们在陕甘宁边区开辟的一块试验田。三五九旅以战天斗地的决心,经过三年的努力,硬是把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根据地的军民,既要想着如何打鬼子,又要想着如何填饱肚子。那时叫生产模范,现在叫劳动模范。改天换地,就是要用镢头为笔,在南泥湾的土地上,把文章做大做强,把烂变为绿,把臭变为香,把沉睡唤为清醒。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贺敬之作词的《南泥湾》,那主旋律依旧在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的乐典里,嘹亮地歌唱着……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黄皮人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历史故事

    查看更多历史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