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是在安徽肥东家乡度过的,印象里的过年是美好的,最难忘的是那时农家经济虽然拮据,生活物资贫乏,但每家每户总要想方设法让家人过年时吃得好些。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赶集购年货,从百货商店买柱香、鞭炮、蜡烛、灯笼、红纸、五福、彩纸、草纸、新碗筷,从新华书店买伟人像、传统年画、山水花鸟画,从食品商店买红糖、麻饼、方片糕、散装酒等。但更多的过年食材,是靠平时积攒和过年前加工,准备好大米、面粉、食用油、盐,订做手工挂面,炒花生、瓜子,磨元宵面、做豆腐、揾糖果、炸圆子,汇集家里平时积攒的咸鱼、咸肉、咸鸭蛋、鸡蛋、干菜,准备新鲜猪肉和鱼。各种蔬菜在家里的自留地里都有种植,在年前拔些回来备用。
回想那时候家乡过年的美食有很多,至今都印象深刻。
磨豆腐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洗净,冷水泡发,用石磨碾成豆汁,用纱布包裹冲洗过滤,大锅烧开成豆浆,放入石膏或卤水搅拌均匀成豆脑,再把豆脑放入模具重物施压,榨干水分便成豆腐,也可制成白干子、千张等。过年时豆腐红烧,白干子炒菜,千张凉拌。那时没有冰箱,豆腐的储存是切成块放在水桶里养起来,或提前将部分豆腐炸成干豆腐果。
磨豆腐要用石磨,那时村子里石磨不多,大家就提前预约轮流使用。我们家乡那里没有毛驴拉磨,而是靠人推磨。石磨有底座,下半边石磨不动,只转动上半边石磨,上半边石磨有个圆孔,用于不停地往圆孔里添加黄豆和水。上半边石磨侧面有带孔的把手,推磨的架子两米多长,中间用绳子吊在房屋横梁上,前端有垂直的铁栓,插入上半边石磨侧面的把手,后端有横杆,推磨人双手紧握横杆用力推动磨架子向前划圈运动,带动上半边石磨转动碾压粉碎黄豆出浆。
揾糖果
揾糖果,即制作米糖,是当时农家过年前都要做的一件事。先是将糯米或者粳米蒸成米饭,然后晒干。用红薯加麦芽熬制“糖稀”成黏稠状,将晒干的米粒炒到膨胀发白成炒米,把炒米倒入熬好的“糖丝”,从锅里盛出再倒入模具中,趁热碾压造型切块,等冷却后便成了块状的米糖。还会以相同方法制作芝麻糖和花生糖。
那时没有钱买商店里出售的糖果,而自家做的米花糖、花生糖、芝麻糖,也香脆爽口,大人孩子都爱吃,是过年招待亲朋好友的美食,也是能存放很长时间的零食。揾糖果一般是自家准备好原材料,过年前请揾糖果的师傅来村子里,为每家每户加工米花糖、花生糖、芝麻糖。
炸圆子
过年时,每家每户都要炸圆子,圆子喻意团团圆圆。一般是炸糯米圆子、肉圆子,也有炸红薯圆子、挂面圆子。圆子焦香、绵软、滑爽,非常美味。
炸糯米圆子,是将糯米淘洗后煮成干饭(稍硬些),加盐、姜末、鸡蛋液,反复揣揉后用手搓成一个个小圆球,放在有糯米粉的盘子里转一转,让生圆子外面都包裹一层面粉,在下油锅炸前再用手搓一搓,这样炸出来的糯米圆子,特别圆、饱满、细腻,非常诱人。也有的人家在糯米圆子里面放少许肉末,以增加糯米圆子的肉香和软糯。
炸猪肉圆子,是用上好的猪肉剁成肉末,加盐、姜末、鸡蛋液、碎藕块、馒头渣等,搅拌成糊状,用小勺子分成一个个小丸子,下油锅炸至焦黄即可。
我们家乡盛产红薯,并挖深窖储存,到春节时仍完好如初,而且更加甜腻,过年时乡亲们也常炸红薯圆子。做法是将红薯洗净去皮煮熟后,加少许糯米粉揣揉成面团状,再搓成一个个小圆球,下油锅炸至金黄。
家乡的挂面头比较粗,平时煮挂面时常用细的部分,挂面头都积存下来了,过年时也会将挂面头煮软乎,配上其它食材揉成小圆球状炸制,也别有一番滋味。
煮元宵
元宵面的加工,是先将糯米淘洗后,用水浸泡一两天,再用石磨碾碎,用大桶或缸盛放,做元宵时提前用薄棉布将糯米面沥干。后来生产大队有了磨面机,就直接用干糯米加工元宵面,方便多了。元宵在整个过年期间都得食用,除了自家人吃,还用于招待来客。
我们家乡的元宵分无馅和有馅两种,无馅元宵个头比较小,有馅元宵因里面包馅,所以个头相对大些。做无馅元宵的方法是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用手揪点湿面搓成一个个小圆球;有馅元宵的做法像包饺子,用手揪点糯米粉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挑一点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搓成圆球。
无馅元宵的口味与汤汁有关,元宵用清水煮好后,想吃甜味的,可以直接沾糖吃,或在元宵带沸水的碗里加糖、糖桂花;想吃咸味的,则在元宵带沸水的碗里加油盐和调味料,或直接在盛元宵的碗里加炖好的肉汤。有馅元宵因里面包着各种馅,口味与馅的咸、甜、荤、素有关,一般有枣仁、豆沙、白糖、芝麻馅,也有肉馅。手工搓揉出来的元宵,表皮光滑黏糯,煮后的汤是清汤,元宵吃起来软糯松弹。
做粑粑
正月十三做粑粑,以及农历二月二、八月十五也做粑粑,这是我们家乡的习俗,是人们喜爱的美食。粑粑的做法是把浸湿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细粉,从地里拔来油菜苗、菠菜,洗净后烫熟,与香菜、青蒜苗一起剁成粗末,与咸肉丁、豆干丁加食用油同炒,做成菜馅。将粑粑面在锅里焙熟后,用开水浸烫,搓团揉黏,捏成粑粑皮,塞入馅心,抿口做成扁圆状。大锅抹油,贴上粑粑,盖上锅盖,文火烧烤,间或开盖适量散洒清水,保证锅内水蒸气熏透粑粑。贴锅一面金黄焦脆,暴露部分玉莹软糯。粑粑还有芝麻红糖馅等。
粑粑除了自家吃,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间也互相赠送,品尝各家各户粑粑的不同滋味。当天吃不完的粑粑就放在竹篮子里,挂在通风避光处,在天寒地冻的情况下,可以存放很长时间。想吃时将粑粑放在米饭上蒸,或烧火做饭时放在灶膛里烤都行,非常方便。
下挂面
我们家乡煮挂面叫下挂面。手工挂面在我们家乡是常见的食材,它是以小麦粉添加盐、碱、水经悬挂干燥后,切制成一定长度的干面条,细若发丝,洁白光韧,耐存耐煮。挂面作为平时充饥饱腹之需,用水煮熟后加食用油、盐即可,而作为过年用餐或招待客人,则比较讲究,其美味源自煮挂面的汤汁和配料。家乡过年多是做汤面,有肉汤挂面、鸡汤挂面、鸡蛋挂面等。肉类和挂面不在一起煮,而是先炖好鸡汤,将鸡肉撕成鸡丝,或先做好猪肉肉末汤,或先做好葱香清汤,将鸡蛋摊成薄薄的鸡蛋皮,切成细条。在清水锅里煮好挂面后,将挂面捞到碗里,放上鸡丝,再浇上鸡汤,或在挂面碗里浇上猪肉肉末汤,或在挂面碗里放上鸡蛋皮细条,再浇上葱香清汤,滴上香油。这些挂面十分精道,肉、蛋烹饪精细,汤汁浓郁。
家乡过年的食材,在那艰苦年代吃起来格外美好;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且越来越富裕的现在,吃起来仍然有滋有味,常吃不厌。
家乡过年的美食,已经成为我们年年岁岁的期盼,成为长长久久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