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散文||无船不江南

作者:玄烨   发表于:
浏览:49次    字数:5016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62篇,  月稿:0

  参观杭州湘湖跨湖桥博物馆,看到陈列出土的一艘长5.6米、最宽53厘米、平均厚2-3厘米,用整棵马尾松加工而成的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这是当地考古发现并经碳十四测定距今八千多年的一艘独木舟,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船。舟,船也。看到了这艘独木舟,使我想起了江南的水、江南的船。

  江南水多,自然船多。江南最小的船,当数在菱池中采菱角的菱桶了。这种只能容下一个人搭乘,必须掌握好人的重心、桶的平衡,且用两只小小手桨划水、控制方向的椭圆型采菱工具,实际上就是一艘地地道道的小船。说起采菱,人们自然会想起邓丽君14岁时曾夺得台湾金马奖歌唱比赛冠军,演唱的《采红菱》。其实,《采红菱》就是源于江南高淳地区的一首民歌,后几经改编翻唱,传遍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华人乐坛。歌词朗朗上口情意绵绵:“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郎有心呀妹有情,就好像两角菱呀,从来不分离,我俩一条心……”。《采红菱》借物抒情,抒发了江南水乡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曲调柔软舒畅,充满了江南水乡吴越软语的幽幽情怀。船小好调头。有时也看到这种小船用于撒丝网捕鱼,也是一个人操作,方便灵活,堪称江南“最灵活的小船”。细细的若有若无的丝网,小巧玲珑的船儿,雾气氤氲的江面,划着手桨的捕鱼郎,像一幅迷人的水墨画。采好菱角、捕完鱼,只需一根长长的扁担一挑,就可以圆满收工。一头是一只份量不重的小船,一头是采摘到的菱角或用丝网捕到的鱼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满满的水中收获。长长的软软的竹扁担,随着满载而归兴高采烈的脚步,一抖一松,上下起伏,江南水乡人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溢于言表。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江南水多,也容易发生洪水、决堤、被淹等大大小小的水灾事故。江南人家,也常常备有一只或几只硕大的浴盆,用杉木箍成,形状酷似一艘小船,甚是结实。平时沐浴,灾时载人。儿时,坐在装满清水的浴盆里洗澡,像进入一口小小的池塘,甚是好玩。我们常在浴盆里玩水,相互泼水,等玩得尽兴了,再由大人们打肥皂、沐浴,擦干身体。从前,家里孩子多,盛夏炎热季节,父母常常找一个阴凉的地方,每个孩子一只装满凉水的浴盆。在浴盆里洗澡,既可以避暑,又可以玩水,也不吵吵闹闹了。如果遇到洪水内涝水淹等,这种硕大的浴盆就能起到“船”的作用,往往可以承载一个成人或几个孩子的负荷,涉水脱险。母亲在世时曾回忆,她小时候就遇到过洪水淹进村庄。后来她和堂舅舅就是一个人一只大浴盆,一个人一口大缸,由大人游泳扶着,涉过深水区,送到安全的岸边。家在江南水乡,不但要有防范水灾的风险意识,更要有防范水灾的物资准备。有备无患,常备无患,不无道理。

  在尚无飞机、铁路、公路的年代,江南水乡,除了步行,就是乘船。没有船,没有桥,江南寸步难行。应当说船是当时江南水乡唯一的交通工具。纵横交错的水乡水网,如一道道天然屏障,一条条巨大鸿沟,把江南分隔得斑驳陆离支离破碎,没有船只,插翅难飞。如果没有聪颖智慧的先人创造了浮于水面作为交通工具的船只,架起了连接两岸的桥梁,把“天堑”变成了“通途”,借水行舟,那么,江南水乡也许至今还是一个四分五裂闭塞落后的洪荒蛮夷之地。

  其实,船与桥,都是从“独木”开始的。最早的桥,也是独木桥,一根硕大粗壮的木头搁在水沟的两边,方便行人过往交通,到达彼岸。这就是最早的桥了。因为桥由木头建造,所以“桥”字是木字旁。船也一样,当先人们了解到干燥的树木具有浮力,可以浮在水面,就把一根根硕大干燥的树木,挖空树心,建成了最早的船——独木舟。因为刳木为舟,所以“船”字是舟字旁。有了船,有了桥,四分五裂肥沃的江南水乡终于连成了一片,分散的五指捏成了拳头,形成了合力,变成了四季分明四通八达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

  除了独木舟、菱桶,江南的船可谓琳琅满目。池塘里有池塘里的船,河里有河里的船,湖里有湖里的船,江中有江中的船。机动船、小客船、小货船、小舢板、帆船、机帆船、渡船、游船、渔船、乌蓬船、河泥船、连环船、双体船、连家船、挖泥船……无船不江南,无船不水乡。应当说,船是江南重要的地理标志、人文符号。

  记得儿时总喜欢到家乡的小河、小池塘去玩船。那船是专门用来捻河泥的水泥船。跳上小船,用手划水,慢慢地漂向河塘的中央。若是被大人们看到,总会被一顿猛训。如果被父母知道,更会被棍棒伺候。水火无情,玩船落水,后果不堪设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江南人从小就对水、对船有一种敬畏心理,水不是随便能下的,船也不是随便能玩的。每每乘船搭船,总是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相互之间时时提醒,生怕有个闪失一脚踩空、重心偏离或节外生枝,导致船倾人亡的意外事故发生。后来当了水兵在抢险救生部队服役,也曾亲眼目睹过落水遇难者往往吸附于船体或码头下面难以脱逃的悲惨场面,更是对水、对船敬畏有加,不敢怠慢。

  从前,桥是奢侈品,船是日用品。江南水乡,除了小河之间,偶有石桥、木桥相连,大江大河之间,难有桥梁、道路连接通行。江南村庄之间,水路通行方便,船只往来频繁。江南水乡的每一个村口,都有一个用青石板铺成的小码头、小渡口。这个小小的渡口,可以坐船到达周边村庄。换一只船,换一条江,还可以到达更远的地方。这是水乡人联系外面世界的必经之路,也是水乡人走出故土的必经之地。曾经有多少江南水乡人包裹雨伞一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乡,渡口常常是他们惜别家乡的最后一站。站在远去的船上,家乡慢慢地消失在视线里。这里,不知留下了多少江南水乡人背井离乡的无可奈何与牵肠挂肚,留下了多少江南人的悲欢离合与生死离别。渡口,是诗人笔下另一个长亭。

  儿时,公路仍然很少,家乡与镇上、县城的交往,主要依靠船只,每天上下午都有固定的班船往来于乡间城里。那时,我们经常跑到江边看船。江里各种船只往来穿梭,航行繁忙。船来船往中,最好看的要数帆船了。高高的桅杆,白白的风帆,映入眼帘的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最神秘的要数连环船了,我们也称之为“拖沙班”。远远的江的转弯处,虽然已经看到了头船进入了视线,但就是看不到尾巴上的船。称之为“一眼望不到头”“群龙见首不见尾”,也不之为过。仔细数一数,足有二三十艘之多。这些船连着船,船拖着船,往往满载着沙子、石子、砖瓦等建材,一条连着一条,一条接着一条,从偏远农村沿着水路缓缓驶向城市,升起了城市一座又一座高楼大厦。最好玩的要数用鹭鸶捕鱼的捕鱼船了。一条小小的渔船,没有渔网,也不见其他捕鱼工具,船沿上晃晃悠悠地停着几只黑黑的鹭鸶。不一会儿,鹭鸶钻入了深深的江中,嘴中叼着一条银白色的鱼儿。船上老汉熟练地取下了鹭鸶嘴中的鱼儿,又利索地塞给鹭鸶一条小鱼。儿时,既看不懂一只鸟儿为什么能捕鱼,也看不懂鸟儿为什么不会飞走。总之,这鸟儿挺好玩。只要看到鹭鸶捕鱼的场面,总是久久不肯离去,总会向大人问长问短问这问那问个没完。最辛苦的场面要数江边的纤夫拉纤了。夏日炎炎,常常能看到光着背赤着脚,背着长长纤绳的纤夫,深一脚浅一脚地蹒跚地走在江边泥石地里。他们的脸被晒得黑中带红,背上被晒得脱了皮。他们的身后,是一艘或几艘逆流而上的装得满满的货船,船上张着帆,船上的人也努力地摇着橹,但货船还是缓缓地吃力地行进。这里看不到“妹妹坐船头,哥哥岸上走”的浪漫,只有纤夫脚下的艰辛与心中永远的痛。

  依稀记得从前江南,只要有较宽江面的地方,相隔三五里地,总有一个渡口。大的渡口,一般是两只船对开;小的渡口,往往只有一只船摆渡。为了摆渡安全,渡船一般是不允许安装动力装置的,必须用人工摇橹摆渡。因此,不宽的江面,单趟摆渡总得吱吱呀呀地二三十分钟时间。有时午饭晚饭时间,往往无人摇橹摆渡,渡口空无一人。空荡荡的渡口,不但有“野渡无人舟自横”荒凉的感觉,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窒息的氛围。除了人摆渡,还可以摆渡独轮车、两轮车、自行车、摩托车等车辆,但不能摆渡大型机动车。摆渡一个人,五分一毛钱,车辆需额外收费。负责渡口渡船的村里人或者来这个村走亲访友的人,按规定是免费的。只要报出渡口所在村一个村民的名字,就可以省下这五分一毛钱。虽然也有人谎报,但是,摆渡人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或心照不宣,听之任之。有的人遇有急事没带钱或身无分文过江,只要简单解释一下,摆渡人也总是客客气气回应。江南地区素有“义渡”的传统。只要家里有急事,或穷困潦倒身无分文,遇有急事过江过河,只要简单说明情况,都可以免费渡江渡河。这也是江南自古沿袭下来的一项慈善活动和义举。如今,江南地区,摇橹摆渡几乎已成历史。原来的渡口处,常常是“一桥飞架南北”,用宽大的水泥桥取代了吱吱呀呀摇橹的木船、铁皮船。大桥上车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

  江南水乡泽国,无船寸步难行。说起江南,说起船,我们总会想起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故事。如果没有船,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也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按照乾隆皇帝当年六下江南的路线,都是通过京杭大运河,以及长江、钱塘江等水路,搭乘船只到江南巡视巡游和明察暗访。所到之处,无不是水乡泽国,全靠有舟楫之便。如此,可见船的重要了。说起江南,说起船,我们也会想起唐朝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武汉到扬州有六七百公里路程,如今开车都需要七八个小时,马不停蹄地步行也需要五六天时间。因此,乘船顺江而下,无疑是从武汉到扬州的最佳线路选择。于是乎,就有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船,不能乘船顺流而下,那种包裹雨伞餐风露宿的长途跋涉,即使诗人李白何等浪漫,也写不出如此美妙的诗来。还有同是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写下了这首描写明媚秀丽春色的著名诗篇。其中的“东吴”,就是包括如今江南地区在内的一些地方。也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逆江而上的船只,也就没有杜甫笔下“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千古绝句。如果说桥梁是连接两地的纽带,那么,船只就是四通八达的使者。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对于江南大部分人来说,船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对于有的人来说,船却是一个完整的家。曾经的江南,江边湖边也曾有过以船为家的“连家船”。除了大小便不在船上,一日三餐、白天黑夜、撒网捕鱼等,一代又一代,全在一条小船上渡过。“连家船”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段辛酸的历史。“连家船”船民往往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水上漂泊生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施“连家船”船民上岸定居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连家船”船民过上了“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美好日子。除了“连家船”,江南地区还有不少“夫妻船”。不过,“夫妻船”与“连家船”有着本质的区别。“夫妻船”往往是家庭中拥有跑水上长途运输的机动船,由夫妻搭档一起跑水上运输,有时吃住都在船上,睡在船上,以船为家。除了船只的大小有区别,“连家船”是条件简陋的小渔船,而“夫妻船”常常是吨位较大,装修考究的运输船;与在岸上有没有房子户籍也有区别,以前“连家船”上的人,在岸上不但没有房子,而且在岸上也没有户籍,而“夫妻船”上的人在岸上既有房子又有户籍,而船只是谋生的工具;与从事的职业也有着根本的区别,“连家船”以捕鱼为生,“夫妻船”则以水上长途运输赚钱,有的“夫妻船”更是远近有名腰缠万贯的富裕户。

  说起江南,说起船,我们就会想起江南古镇的小船,想起江南绍兴的乌蓬船。其实,如今江南小镇的小船,已经不是实际意义上的交通工具了,而是江南古镇景观的点缀,流动的广告,游客怀旧的旅游项目罢了。江南古镇,常常是古代商贾云集之地,更是各种商贸活动的重要场所。短途靠桥联系,长途靠船通行,桥船是维持江南古镇繁华繁衍的重要途径。坐在江南古镇慢悠悠行驶的摇橹小船上,看着岸上白墙黛瓦的小屋,穿过一座又一座石桥,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而江南名城绍兴的乌蓬船,则是因船上挡风遮雨的竹蓬被油漆涂黑而得名。头戴乌毡帽,用手掌舵,用脚划船,就着茴香豆喝着温温的黄酒,则是乌蓬船的精髓。来到江南,不少人总要走一走古镇,坐一坐乌蓬船,喝一壶温和的黄酒,体验一下舟楫时代江南的水乡风情,领略一下江南古镇的风花雪月。

  江南故事多,梦里常水乡;春水碧于天,无船不江南。

  2023年8月13日写于上海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玄烨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