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李津军||品味承德(二)

作者:石在自在   发表于:
浏览:49次    字数:456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这里也有“布达拉宫”

  在避暑山庄绵延的宫墙之外,拱卫着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12座皇家寺庙,均是清康乾时期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以供边疆少数民族的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其中的8座是由北京雍和宫管辖的,又因位于古北口长城之外,故称为“外八庙”。

  我们首先来到坐落于避暑山庄正北、狮子岭南麓的普陀宗乘之庙。该庙是仿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造的,俗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和“布达拉”语出同源,意为“观音圣地”。此庙建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那一年,为乾隆帝60寿辰、崇庆皇太后80寿辰之年。乾隆帝的母亲是蒙古族,而蒙古族虔信喇嘛教格鲁派。在顺治帝时期,五世达赖曾到北京传播佛法,这使得喇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为了庆祝乾隆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乾隆皇帝决定在承德建造这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庙宇,借此机会进行绥抚,促进各族人民的团结。

  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最为气势磅礴的一座,占地22万平方米,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堪称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主体建筑通高43米的大红台位于山巅,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充满雪域高原风情。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讲经、说法、祝寿等活动。

  当时,边疆各少数民族大都尊崇藏传佛教。拉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中心。而藏传佛教宣称,布达拉宫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3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在承建观音道场便“仿西藏,非仿南海”。

  这“小布达拉宫”的山门,是一座清式与藏式结合的建筑,在藏式三券门白台之上,有清式城楼,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前后设廊,廊内置槛窗,两侧封实壁。城楼内供奉护法神,自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护法神、章古鲁蓬护法神、大黑天玛哈嘎拉护法神。山门前有一对石狮,比起避暑山庄内午门外的铜狮霸气了不少。

  进得山门来,首先见到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碑亭。它砖拱结构,平面为方形,3开间。碑亭正面券门左右各安有金色转轮。

  碑亭之内,立有3通石碑。中间的一通,为乾隆三十六年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龙纹边石碑,记述普陀宗乘之庙乃为庆祝圣母皇太后8旬万寿而建,庙制仿西藏而非仿南海普陀寺,文后附乾隆帝《吾闻瞻部洲,古德有道场》御制诗一首;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及清廷对该部的抚恤,碑文用满、汉、蒙、藏4种文字镌刻,每种文字各占石碑的一面,满语自不用说,蒙语和藏语表示当时统治者大清和蒙藏皆为兄弟,而汉族是大清坚实的后盾,因此汉文也刻在了石碑背后,且是乾隆帝御笔。

  土尔扈特,是我国西北漠西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在天山南北过着游牧生活,由于准噶尔部的不断侵扰,17世纪初西迁到荒无人烟的伏尔加河下游一带游牧。18世纪,沙皇俄国势力深入到伏尔加河后,远离祖国的土尔扈特部不堪忍受沙俄的残酷,决定回到祖国的怀抱。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焚烧了所有的庐舍和船只,16万9千人踏上了东归祖国的万里征程。东归途中,土尔扈特部遇到沙俄的重兵阻截,他们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杀开一条血路。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向东,回到祖国的怀抱。最后,土尔扈特部以牺牲近10万人和损失了全部大牲畜的沉重代价,到达新疆,实现了回归祖国的壮举。

  为了欢迎土尔扈特部的归来,清政府出资救济,妥善安置他们在伊犁河流域游牧。还特意放宽了朝觐等级,下令回归的所有大台吉均来避暑山庄朝觐,并让渥巴锡等人参加普陀宗乘之庙的落成典礼。为纪念土尔扈特部的壮举,乾隆帝亲自撰写碑文,立碑于碑亭内。

  碑亭的北面,是藏传佛塔过街塔的五塔门。人们从塔门下经过,表示向佛顶礼膜拜。塔门高10米余,为藏式白台,有拱门3座,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觉”。白台之上排列有5座喇嘛塔,自西向东分别为红、绿、黄、白、黑色,用彩色琉璃砖砌筑,对应构成藏传佛教的火、地、水、风、空5大元素,同时代表藏传佛教的5大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塔身上装饰莲花、宝剑、摩尼珠、法轮、金刚杵,代表5佛5智。

  五塔门前,有一对石象,象在佛教中代表大乘教派,有普渡众生之意。此石象高2.45米,雕刻精美,富贵华丽。五塔门之后,是一座清式三间四柱七楼三券门红黄绿琉璃牌坊。三券门以汉白玉为边饰,牌坊上7楼,计1正楼、2次楼、3夹楼、2边楼,覆盖黄色琉璃瓦,正楼次楼用歇山,二夹楼用夹山,二边楼外侧用歇山内侧用夹山。各楼覆盖绿琉璃瓦,单翘单昂斗拱。明间正楼前额有乾隆帝御题“普门应现”4个汉字和相应满文,意为观音菩萨显现普渡众生之门。后额为“莲界庄严”,意为观音菩萨居住的道场威严神圣。二次间额各镶黄琉璃双龙戏珠图案。

  此牌坊起到分界作用,它将寺庙南北部汉藏两种风格的建筑分割开来,堪称汉藏合璧的藏传寺庙经典。这座牌坊,其实也是一道等级分界线。清朝规定:“凡蒙古、扎萨克等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等,准其登红台礼拜。其余有官职者,许在琉璃牌坊楼瞻叩,余概不准入庙门。”清朝官员到了牌坊前就得止步,而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却能登红台参拜,这种特权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誉,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让他们感受到了皇帝对他们的尊重和诚心,从心理上消除了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在皇权下的位卑感和猜疑心理,也体现了清朝统治者融合少数民族关系和治国的政治艺术,可见,修建“外八庙”的政治意义重于宗教意义。

  琉璃牌坊后面,地形逐渐抬高,依山势起伏筑有十余座大小不一的各式白台,高低有别,变化多端地散布着。白台是西藏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用价值极高,是藏式建筑特色的体现。这些白台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假窗。有的数座白台组合成一处院落作僧房用;有的白台上建有汉式殿堂作佛堂使用;有的台顶上建有舍利塔,对寺庙起到了点缀、装饰、障景、添景的作用。

  琉璃牌坊北,是中罡殿,四面砌藏式雕房高墙,墙面设3层盲窗,东、南为一层僧房,西砌蹬道,北面僧房顶起庑殿,单檐绿琉璃瓦顶,面宽5楹,进深两间,内供吉祥天母、四面护法神、大梵天。中罡殿东侧是东罡殿,西侧是西罡殿。

  沿着长长的台阶,登上了大白台。这大白台,是大红台的基层,宽约150米,高约18米,占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容积18万余立方米,实心,底部由花岗岩条石砌成,墙面为砖砌构造,白灰抹面。大白台外立面,设有3至5层红灰抹成的藏式梯形盲窗,其中正立面设有3层梯形盲窗。东西两面砌有石阶,可登上大白台顶部。大白台的东南角,设有“文殊圣境殿”,西部设有“千佛阁”。

  白台之上,起红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7层,1至4层实心,均置盲窗,上部3层间隔开真窗、盲窗。大红台,位于普陀宗乘之庙最后,位置最高,面积1.03万平方米,因巧妙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视觉上进行夸张,更显体量庞大。

  这座好像双层蛋糕的白台,远看以为与大白台相连,近看才知道是独立的,上面的窗户全部为盲窗。据导游介绍,这是关押犯错的僧人的地方。

  大红台,才是小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在大红台的下面,是高达18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25米的大红台,总高43米,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6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用来标记轴线。

  在大红台的大红墙下,有几根柱子升起了层层叠叠如经幡一样的彩旗。从御座楼下的石阶进入大红台内部,这里真是别有洞天。

  却原来,东西两面所砌石阶登道可直达白台顶部。这整个大红台,是呈“回”字形的3层群楼,西侧群楼乾隆题额为“大乘妙峰”,意思是佛居圣地;北侧群楼题额为“极乐世界”,意思是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东侧群楼题额为“庋经之阁”,意思是收藏经文的殿阁;南侧群楼题额为“秘密胜境”,意思是传授密法的道场。群楼西北角的顶部,坐落着慈航普渡亭。这是一座重檐六角形亭,顶覆鎏金鱼鳞铜瓦,二层正面外檐下悬挂“慈航普渡”匾额。亭内有匾额“示大自在”,还有条幅“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

  在群楼空井正中,是一座面宽、进深均为7间,平面呈正方形,重檐四角攒尖顶,周围有回廊的主殿。这就是堪称世界上最让人着迷的金庙——万法归一殿!意思是“宇宙的尽头是承德”。殿外檐下悬挂着乾隆帝御题的“万法归一”云龙陡匾,用汉、满、蒙、藏4种文体书写。

  “万法归一”整个殿顶,全部采用鎏金鱼鳞瓦覆盖,宝顶为藏式法铃状,殿脊饰以云纹,四角飞檐高挑,装饰豪华,仅铜瓦鎏金一项即用头等金叶15000多两,远远望去金光闪烁,犹如一座金山。可以看到金顶两层,上层依然黄澄澄的金碧辉煌,下层灰扑扑的仿佛有些脱落了。

  原来,是当年日军占领承德,见到金顶上的金瓦就想掠为己有,但是瓦片特有的鱼鳞式组装结构根本无法拆卸,于是便用刺刀将下层屋顶瓦片上的金子刮走,而上层屋顶既高又滑,当场有人摔死,佛祖显灵,天佑中华,小日子毕竟也是个佛教国家,只得作罢。

  此殿在外面,根本就看不出来,正可谓“外三层,里四层”。“万法归一”的意思,是天下万法,终归于此。它位于群楼中心,既显示出了藏传佛教的崇高地位,又有4面朝圣之意,也隐含了皇权的中心地位。

  每一层都有周边回廊,回廊的外墙就是我们在外面看到的大红墙。如一位内部人士所言,并不是所有“盲窗”都是假的,有的的确发挥了一个窗的透气采光作用,不过是朝向天空。据说是为了防止小喇嘛念经时看窗外风景导致走神而设。回廊里围有穿越楼层的佛塔,一个个小小的龛格里都坐着佛像。

  该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也是全庙举行集会和庆典活动的场所。迎门是铜珐琅菩提塔,塔中央的紫檀反花佛龛内供奉弥勒佛。每年7月11日,在殿内举行佛教学位考。腊月二十七、正月十四,举办送祟活动,全体喇嘛在此念经祈求太平。

  该殿靠北摆放的屏风上,原来有一幅高10米、宽3米的巨幅缂丝缎绣佛挂像,民国时期被军阀盗走。屏风前原供奉释迦牟尼像、宗喀巴像,大殿两侧供奉达赖和宗喀巴像,都是紫铜质地。现在屏风前的无量寿佛以及两侧的8大菩萨、宗喀巴等铜像均是从群楼内移来,这些铜像每尊都有约半吨重。

  红台顶部砌女儿墙,墙下东、西、南3面装饰黄琉璃佛龛,拔檐石下置排水长槽。大红台外观有7层,1至4层实心,均置假窗,上部3层间隔开真窗和假窗。红台的正中间嵌饰有6个垂直琉璃佛龛,佛龛黄绿相间采用了汉式的建筑手法,佛龛除了起装饰作用外,还起到了标记建筑轴线的作用。佛龛供有6尊无量寿佛,象征乾隆皇帝60大寿,而大红台上部边缘饰有80个小佛龛,供有80尊无量寿佛,象征皇太后的80大寿。

  大红台前的平台,也就是大白台的顶部,砌有一道女儿墙,墙头覆琉璃瓦,墙体中间隔装饰琉璃喇嘛塔。

  大白台与大红台的色彩,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得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小布达拉宫建成时,八世达赖只有13岁。他觉得承德太远,就告诉乾隆先不去了。直到光绪年间,才有十三世达赖进京,但似乎也没到这里住过。

  时过境迁,小布达拉宫经历了辉煌、战乱,如今平静的依偎在燕山怀抱,来到此处,仿佛沐浴在赐寿祈福的宏伟神光之中,是对藏文化的一次全面解读。

  2024年8月16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